卜荣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季籍在读《宋史》和《辽史》的时候,对这个带着契丹达到鼎盛的女人满怀敬佩之情。他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丈夫早逝,幼儿弱女,豪族雄强,虎狼环伺,险象环生,稍有差池,就会巢倾卵覆,不可收拾。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唯一有一个敌人,她没有办法打败,那就是大宋王朝,不解决这个敌人,大契丹始终处于危险之中。萧绰再一次显示出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十分清楚,以契丹的实力是消灭不了宋国的,为了给契丹寻得一份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宋国签定和约,要想让宋国签定和约,就要以打促和。于是,她出兵了,冒着巨大的危险,孤军深入,置之死地。她成功了,给契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关于这个和约,争议颇多。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靖康之后,几乎一边倒的指责这是一张误国的和约。这里有清代袁枚的一首诗,或许能代表这些人的心声:
路出澶渊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堂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很明显,袁枚是不赞成和约的,在他心中导致宋国兵弱民困的原因是“岁币”,这可能是这位大学者没有经过调查,想当然所致。前面已经说过,和约签定以后,宋国的收入比原来有大幅提升,赋税,田地,人丁都增长迅速,岂是几十万岁币所能困的?
或许亲历者最有发言权,签定和约之后,双方都没有撕毁和约——撕毁和约是常有的 事——这说明双方都喜欢,能接受这个和约,两国和平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么多年,没有人破坏它,若不是受了金国的蒙蔽,和平还会持续。这足以说明和约是正确的,和平是受欢迎的。
从统治者双方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和约都他们的重要性。和约签定之后,统治者双方都非常重视,非常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辽宋双方互派使者达三百八十多次,而且派出的使者,都是名士重臣。单单从宋国派出的使者来看,几乎每个人都是风云人物。比如人称包青天的包拯,文坛领袖欧阳修,改革家王安石,文学家三苏之一苏辙,发明家沈括------个个都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可以说宋国把自己的精英都派去了。可见宋国对和约的重视。
我们可以从这些出使辽国的人的眼里看出他们对和约抱有的态度。
王安石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政治家,或许最能代表出使者的声音,他在《澶州诗》里这样写道: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抄掳。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诗中写得明白,对和约十分肯定,老百姓非常喜欢和拥护,百余年来,老百姓安享太平,安居乐业。
王安石自然看得明白,两国和平利国利民。对欢盟至今感到高兴,
欧阳修有一首诗也写出了他对和约的肯定,录如下:
家世为也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挽弧。
胡尘朝夕起,虎骑蔑如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