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38章 出谋划策(二)【1 / 2】

长安九十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棣看见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心里也是很高兴,因为他知道在当下这个社会作为一个泥腿子出身能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是多么的不容易,既要躲暗箭又要时刻防止内部抱团随时架空自己。然而老朱家人丁又稀薄,现在老的去世的去世,小的最大才十几岁能为朱元璋分担担子的人几乎没有,所有的一切都由朱元璋自己扛着。

身处乱世朱元璋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世间的人情冷暖,羡慕其他家庭有兄弟姐妹的互相扶持从而使朱元璋渴望家庭的温暖。

从青年到加入红巾军直至称帝,朱元璋见识到太多的人心诡谲,互相背叛使他时时小心谨慎,一步都不能踏错否则就是万丈深渊,为什么后世都说朱元璋多疑,这样的经历已经让多疑成为一种生存习惯。

所以这样的人称为千古一帝可谓是实至名归,怎能让人不佩服。

看着朱元璋还在细细的看着宣纸上的内容朱棣接着说道。

“爹,关于建都的问题孩儿斗胆说几句自己的见解。”

朱元璋听见朱棣恭敬的语气也是笑道“我儿尽可畅所欲言,让爹听听你有何种见解。”

“纵观前朝历史,京都的选择离不开这三样条件。

其一,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其二,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其三,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着朱棣的话不时的点点头表示赞同。

“但是,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不错,我儿确实有大才,这一番话偏僻入里概括的很到位。那你觉得按照目前的形式该选择哪里呢?”朱元璋问道

“孩儿觉得,按照目前的形势您应该选择我们脚下这片地方。

除了位置不是很理想外,应天完全符合建立都城的全部条件。

根据现实条件,现在朝中官员大多是南方人想必他们绝对会举双手赞成;交通便利运送物资速度快;南方人口多征调民夫方便;最重要的是应天您已经扎根在此很多年了民众基础好,不必从头开始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朱元璋反驳道“你说的都对,李善长他们也是极力赞成在应天建都,咱知道他们心里的小九九。

但应天好是好,为父觉得还是太靠南了些,古往今来的城都在北方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关键的是元廷势力还很大,就算是把他们赶出长城他们还是会对中原虎视眈眈,到时候战争打响政令从南到北跨度太长不说,粮草运输就是个大问题,但定都北方这一切都可以解决。”

朱棣说道“但是爹爹,按照目前国家的财力以及人心没办法马上定都北方,要等到北方安定财力充裕起码20年起步,你能等吗?

现实点来说,您在南方奠定基业称帝了末了末了却走了,南方民众特别是应天民众能不能接收先不说,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您能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吗?”

朱元璋听完朱棣的话在房间来回踱步。

朱棣接着说道“定都宜早不宜迟,拖下去反而不美。再说了就算是您现在强行要定都北方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北方都打烂了唯有元大都还在,您要选择哪里么?”

朱元璋摇摇头“不妥,新朝怎么能选择在旧朝都城。”

朱棣说道“是啊,所以这就是现实原因。您心理上可以暂定都城为应天,等到几十年后北方安定了,可以选择迁都嘛这些就是大哥的事了,一辈人做一辈的事,到时候大哥迁都北方的时候不管是人、财、物都不是问题,而且也可以加速北方发展。”

朱元璋无奈道“唉!一辈人做一辈的事,臭小子说的对。

也是奇了怪了,为什么每次遇见难题你小子总能迎刃而解,什么话都能说道咱心坎上。”

朱棣说道“孩儿只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爹爹破开前方的迷雾,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麻烦,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做出最优的解决办法,既要放眼未来又要脚踏实地。”

朱元璋细细的品味朱棣的最后一句话,“放眼未来,脚踏实地。精辟~精辟啊,好好好,哈哈哈。

棣儿,爹要好好赏你,说吧想要什么爹都可以答应你。”

朱棣笑道“为爹爹分忧是孩儿应该做的,孩儿每天看见爹爹从早忙到晚有时饭都顾不得吃,孩儿真是恨不得快些长大早些为爹爹和大哥分忧。而且孩儿什么都不缺,您还是留着赏那些在外征战的将士吧。”

朱元璋欣慰的摸了摸朱棣的脑袋一时间竟然连眼角都湿润了。

是啊,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