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九木香的青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权知开封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28]
包拯半身像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30][31]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32]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
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
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
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
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
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33]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34]蹊田夺牛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
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
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
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蹊田夺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
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许。
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35][36]
包拯画像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
[37]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38]溘然长逝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39]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40]。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41][42][43]历史上包拯包青天担任官职是什么级别?真的常常出现拦轿喊冤吗?
叶之秋
赞63
阅读15万
主要影响为政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
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
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
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
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5]
包拯题跋像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
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5]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纮、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
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
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纮、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5]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
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七十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主张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训练义勇,以充实边备,防御契丹。
他向仁宗建议:“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
必当考以应敌制胜之略,询以安边御众之宜”,然后“擢而用之”。
他向仁宗条陈《七事》,建言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又奏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因其所言恳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时弊,故多为朝廷所采纳。
包拯还特意奏上《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徵之谏的故事为龟鉴。
[5]任地方官时,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
任京东转运使时,他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发展生产。
[5]权知开封府时,包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称蔡河,原自东京至通许(今属河南),直达淮河。
后为了水运之便,又自新郑引闵水汇入,使之流量大增。
时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
注:此资料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