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爷言之有理,下官记下了。”
许青笑笑,见酒菜上来,招呼两人吃喝。
张昶、曹亮二人虽然有时候在朝政上对许青有所不满,但私下对他观感都挺好,酒桌气氛活跃,三人频频举杯。
觥筹交错,话也多了起来。
三人都是位高权重,话题总离不开国家大事。
张、曹二人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对国策大事看得也比较深远,许青学问虽不如他们,但有着超前大几百年的理论。
妙语频频而出,通常一句话就让二人振聋发聩,细细一品竟找不出丝毫毛病。
二人心里不由对许青更加钦佩,观感更佳!
“长青王大才。”曹亮由衷道,“若是王爷参加科举,那都没下官什么事儿了。”
“哈哈……曹大人客气。”
许青腹诽:我要参加科举,能不能中秀才都不一定,哦对了,我连繁体字都不会写,中个屁的秀才。
张昶也叹服道:“王爷妙语连珠,乍一听觉着太过激进,但细一思量,却又觉得大为可行。”
顿了顿,“只是很多还不适用现在的国情,若是再过个百十年,等大明繁荣富强后,再推行您列举的政策,那大明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啊!”
曹亮也深感可惜,“是啊!长青王要是晚生百年就好了。”
见二人痛心疾首,许青颇感好笑。
“何须百年,现在大明虽还没达到百姓丰衣足食,但随着红薯土豆的广泛种植,开海通商与万国频繁交流开阔视野,一二十年…甚至都用不了这么久,这些政策便能推行下去。”
两人怔了怔,随即又苦笑摇头,觉得许青太过理想化。
许青也不辩驳,只是微笑着跟两人碰杯。
张昶身为户部尚书,对粮食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最是上心,见许青对新作物信心满满,问道:
“王爷,那些个作物真能解决粮食危机?”
“那是自然。”许青笑道,“如今已进入六月,再过两个月就是秋收,到时候你就知道这两种作物是何等的高产了。”
粮食是生存的根本,是决定人口的关键,只有让人不再挨饿,国家才会强盛。
而水稻、小麦等常规作物产量就那么点儿,虽说大明地大物博,但想要人口爆发式的增长,超越历朝历代,显然是不行的。
张昶轻叹道:“若真如王爷描绘的那般,长青王必将名垂千古。”
“张大人谬赞,来,喝酒。”
……
两个时辰后,两人都有了七分醉意,许青也饮了不少,俊脸通红。
将二人送走后,许青回后院冲了个澡,靠在凉亭里纳凉。
忽听不远处琴声婉转,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许青纳闷儿道,“府上还有人弹得这么一手好琴?”
怀着好奇的心情,许青起身往琴声传出的方向走去,快临近时才猛然醒悟弹琴之人。
但…来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