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14章 工业的起步【1 / 1】

爱吃红糖糯米饼的钱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光绪五年七月二十三,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才刚刚过去,天气还未转凉,但农民们却无法避暑,金黄的麦浪在田野中翻滚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刈麦之时。(注1)

农民们顶着毒辣的太阳,手执镰刀收割小麦,全家老小齐上阵,壮丁负责割麦、扎麦,妇女负责烧水做饭,连幼儿都要跟在父亲后边拾麦穗,送水送饭——饭自然不是什么好饭,只是随意将小麦扔进锅里煮成麦饭,配上腌好的大酱下饭。

刘思甫也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们不用磨盘磨成面粉做饭,对此双河村的村民们十分有耐心的告诉刘思甫,麦子磨成粉至少要损失三成,而煮麦饭不但不会浪费粮食,还十分方便快捷,麦收如此紧张的时候,就算是妇女们也要参与,自然没有时间磨面粉。

至于麦饭的口感,刘思甫好奇的尝过一口,只能说简直不像是人吃的东西,这东西虽然闻起来很香,但吃到嘴里简直像是在嚼石子一样扎嘴,刘园普一家作为地主,和电视里那些动不动就大鱼大肉的地主自然不同,做为最底层的小地主,刘园普一家的主食其实也只是杂粮,包括红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南瓜等,面粉食品要隔几天才有可能有一次。

吃肉的时候倒也有,每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杀些鸡鸭或者腌制的猪肉,杀猪自然是只能到春节,而且大部分都要腌好作为一整年的准备,平时的时候自然最多只会用猪油炒点青菜,配上些大酱就是所有菜品。

整个村只有一家油坊,主要生产花生油,也兼职提炼猪油,绝大多数油的主要流向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大酱,平常人家很少会用宝贵的油来做菜,而且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买得起铁锅,少部分人家至今用的还只是土制瓦罐,想要炒菜自然不可能。

全村能用猪油炒菜的只有刘园普家和其他两户地主,尤其是饥荒过后,三家人手中的土地又是一番暴涨,村中的佃农占比从饥荒前的大约五分之一剧增到三分之二,三家的生活水平自然水涨船高,甚至刘思甫家已经打算再买两头耕牛开辟些新土地——在这个时代空地显然是很多的,就算只能种红薯也会被农夫们疯抢,只要刘园普收些使用费,农民们自然会毫不吝啬自己的力气去开辟土地。

刘思甫最近一直忙于练功和尝试制作压缩饼干,将极其便宜的红薯淀粉和小麦面粉以三比一混合好,再从油坊中花十文钱买下榨过的花生油油渣,偷偷拔走几根村中农民家种的小葱,在自家里拿点猪油,刘思甫大致算了一下,这些东西总重超过十公斤,但真要算下来总价值不超过六十文钱,比自己预估的都要便宜很多,不过主要自己还是有大量白嫖,真要开始生产自然不可能靠白嫖,花销自然会上去。

不过刘思甫至今无法解决盐的问题,虽然因为靠海的原因这里的盐价不算离谱,但也绝对称不上便宜,如果真要按照刘思甫的计划价格,用官府盐自然不可能,如果真用官府盐,造价至少都要突破二十五文,但私盐不好弄,虽然各家都会用盐碱土煮些土盐,但土盐纯度极差,口感就更不用提了,用来腌菜做大酱自然还凑合,但用来做偏向于精生产的压缩饼干就会出问题,刘思甫家自然有从官府买的精盐,但数量少的可怜,要是偷用绝对瞒不了,而且就算全用数量能做出来的压缩饼干也极为有限,根本不可能大量生产。

最关键的是官府对于盐的管制十分严格,任何人大量购买盐都会被官府调查,刘思甫自然一百个不愿意跟官府摊上关系。

刘思甫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自己制盐,为此刘思甫特意让跟自己联络的田季澜小弟向李威驰订购了一套提炼装置,但就如何提炼精盐刘思甫暂时还没有头绪,他只会从课本中学过的一些化学知识,但盐碱地里的杂质比用于做实验的粗盐成分还要复杂的多,可不是过滤加煮干就行了,刘思甫对此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想法,只能等到设备到达后在想办法。

刘思甫目前已经在村西边的小树林里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实际上是一个不知何时被废弃的地洞,用树枝做为演示后就成了十分优秀的秘密基地,刘思甫所有的实验——实际也没多少,基本都在这里进行,实验的设备只有用石头搭建的土灶和不知从那里捡来的废铁锅,以及最近新添加的几件石头器皿。

压缩饼干的制作实验其实已经基本完成,经过多次实验刘思甫已经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步骤,和现代工艺制造的自然不可能相比,但在这个机器匮乏的时代也算是难得的技术了,同时刘思甫也不禁感叹发明创造的艰难,仅仅只是实验制造一块小小的压缩饼干,还是知道基本思路的情况下都耗费了刘思甫数十斤材料和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算完成。

最终的成品刘思甫还算满意,由于使用石压法,饼干并不算太硬,还是略微有点水分的,经过刘思甫实验还需要定型后烘烤才能长时间保存。

至于口感方面,刘思甫用精盐试制的饼干表现相当不错,和后世的压缩饼干嚼起来没有太大差别,当然是民用的不是军用的,至于味道自然是略微差了点,毕竟刘思甫肯定搞不来后世繁多的添加剂,口味上自然要单调许多。

但这也架不住这款刘思甫改造的饼干的优点——十分耐储存,而且体积小,扔进锅里就能煮出一大锅浓汤,味道比烙饼丰富的多,最关键的是便宜,廉价的红薯淀粉显然比用小麦面粉制作的烙饼造价低的多——接近一半!

虽然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无法批量生产,但刘思甫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到器材到位后刘思甫总会找到方法。

不过在这段时间刘思甫除了继续练功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如何批量化生产,说穿了就是思考如何进行工业化生产。

在目前这个时代,现代化的分工生产其实已经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只是还没有专业度较高的流水线生产,而在华夏大地,除了几个朝廷投资西方人出技术的工厂以外,华夏其他的生产集中的组织度只能称之为工场甚至作坊,其生产效率自然十分低下,在某种程度上说,流水线式生产属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产物,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刘思甫可不管这些,无论从哪方面讲,流水线生产都更加安全和高效,如果能采取流水线式,哪怕是分工式生产都能极大的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

但真正入手后刘思甫才明白,流水线式生产果然不是拍拍脑壳就能搞出来的,生产产品应该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分配多少人、每个岗位培训需要多少时间、如何监管、如何分配生产数量,如何计算生产时间做到时间精细化利用、如何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如何处理报废产品、如何提高良品率

里面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计算与实践,而且即使这样也存在不少漏洞,毕竟每一个工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工人的生产速度、生产效率都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流水线生产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可能某个人脑门一拍就能想出来的,其中涉及的数学、社会学、管理学没有长期的研究是根本无法掌握的。

刘思甫经过仔细思考后,十分果断的放弃了搞流水线式生产的可能,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改进型作坊生产,具体的做法是,刘思甫出钱向农户提供磨盘,再向他们打折购买蒸熟的面粉,贪多少无所谓,反正拿货的时候刘思甫只按重量给钱,之后由刘思甫亲自上阵将材料混在一起制成标准样型,然后是压制定型和烘烤,最后在刘思甫的监督下由田季澜的两个小弟和刘思甫共同完成切割和包装,防止偷吃,最后放入地洞中已经撒入石灰的窖中封好,等到去售卖时再开封。

整个过程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作坊生产的本质,但却将最复杂、最耗时、最难监管的主料淀粉加工工序外包出去,解决了管理难题,最后唯一的分割加工和包装工序有刘思甫亲自监督,以防止偷吃,整个过程已经算是十分封闭,即使想偷学也无从下手,除非能买通刘思甫本人。

别看过程简单,但实际上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思考当前的技术和现状,必须保留机密又要尽量提高效率,可谓是每一步都要考虑再三力求效率最大化!

刘思甫坐在自己的秘密基地里啃着十几年来唯一能吃出现代感觉的压缩饼干一边胡思乱想着,自己这么做也算是开创了华夏民间工业化的先河了吧,虽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第一个,但刘思甫却是唯一一个有着明确工业化分工目标的……姑且暂时算商人的人,至少在这个工业化分工还没有明确思想的时代,刘思甫应该算是遥遥领先了……至少是思想。

……

李威驰先生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刘思甫对此很欣慰,在自己发出求救并付出了五钱白银的高昂价格后仅仅六天的时间,李威驰便将刘思甫画出的器材给打好送了过来。

抚摸着数件铁制器皿,刘思甫满意的赏了三个不远三十多里地搬来这十几公斤铁家伙的田季澜小弟三十个大板和一碗红薯糊糊,三个小弟欢天喜地的收了铜板一口气喝干红薯糊糊,随即就快步回去,毕竟要走足足三个半时辰,不能耽误,要是到了晚上就不好走了。

刘思甫送走他们后在自己的秘密基地中布置起了器皿,这些东西可不能乱放,可以加热使用的要放到一个位置,收集的要放到另一个位置,每一种器皿都有专业用途,绝对不能随意放置,学校里实验室的告诫让刘思甫很清楚,安全措施一定要到位!

然后就是对于盐碱地土壤的提纯,经过刘思甫多日冥思苦想,刘思甫非常确定想要提炼出如同官府所售卖的精盐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刘思甫缺乏最关键的原料——烧碱,高纯度的烧碱是粗盐提纯的关键,没有烧碱也就是氢氧化钠想要提纯精盐基本不可能,刘思甫绕不开这个坎。

官府对于烧碱的管制自然更严,这东西是绝对的违禁品,一旦有人私下贩卖被抓到的下场自然十分凄惨。

经过十分艰难的思考与回忆,刘思甫最终从自己那可怜的化学知识中组合了一套还算靠谱的烧碱提取法。

具体到步骤来说,刘思甫放弃了直接制造高纯度烧碱的想法,毕竟自己就算在华夏也只能算业余的,但熟知,最起码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刘某人选择了另辟蹊径,研究出了一套中等纯度的土制烧碱法。

第一步,收集田里的秸秆,将秸秆烧成灰,这就是草木灰。

第二步,将草木灰拌水和成饱和碱性草木灰水。

第三步,购买生石灰制造石灰水。

第四步,按照二比一的比例,将两者混合,然后静置沉淀分层。

最后一步,取上清液加热浓缩,然后通气、过滤、蒸馏、结晶,依次循环,直到纯度达到刘思甫的标准。

在理想状态下,这样的提纯方法制取的烧碱纯度已经不低了,刘思甫的目标大致是百分之七十万事大吉,反正只要能除去大部分杂质就行,能达到接近精盐就是胜利!

这个方法说不上有多好,其实要是刘思甫仔细研究一下就会知道,其实这就是土法制碱的方法(注2),不过古人的这种土方法制成的烧碱浓度很低,能有百分之五十都是原料优良,毕竟他们可不懂蒸发浓缩和二氧化碳除杂以及杂质离子沉淀公式,基本全靠经验,能有效除去的杂质有限。

但计划再好也要动手实践,以上的一切都是刘思甫理想中的计划,和实际情况肯定有差别,因此刘思甫必须再次进行长时间的化学实验,不过好在刘思甫有的是时间……

(注1:春小麦的播种期大致在三月到四月,收获则在八月致九月,由于各个地区的差异作者也只能大致编一个时间,本文里面用的全部为阴历,阳历到后期吧。)

(注2:古代土法制碱就是用草木灰水加熟石灰制造,纯度大致在百分之五十上下,主要是反应比例的问题导致部分没有反应的原料残留还有无法去除一些碱性杂质比如nahco3,或者其他一些需要二氧化碳才能沉淀的物质,注意,na2co3和ca(oh)2反应优先级很高,而偏向现代的制法是直接使用提纯后的纯碱与熟石灰反应,这样才能得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烧碱,至于现代制法,可以参考高中化学,上面有电解法制取烧碱,经过多次提纯后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