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316章 李阿婆的远方亲戚【1 / 1】

古道湮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市棉纺厂要的三百斤干货就送了过去。

送过去后,店里的存货一下子就清掉大半。

张念秋一时半会离不开,市棉纺厂大厨高师傅给的几个厂子,她决定趁热打铁,早点去跑跑。

她回不去,张念秋在剩下的人里面看了又看,最后决定让李大河回村一趟。

回去是有任务的。

组织人手上山采摘枇杷,新收的干货也要再拉一些过来。还有一项任务,跟长明叔借款一百元,李大河回来时,顺路再拐一趟县里的印刷厂,再印两万个纸袋。

跟去年印的一模一样,不需要改图案,印刷厂留的有版,李大河去说清楚,交个订金就行。

这项工作交给他后,她就可以省点事,不用再跑印刷厂了。

李大河肩负重任回村去了,还剩下两位男士,一位留在店里,一位跟着张念秋跑厂子。

南市虽然不大,可大大小小的厂子也有上百个,分布在南市的各个角落,靠她一个人,是跑不过来的。

所以,村社里的年轻人,需要尽快成长起来,否则所有的订单都靠她一个人去跑,那她估计要累死。

张念秋才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钱要赚,可生活,她也是要享受的。

从毛巾厂出来,张志国脸上有点失望,“念秋,这个毛巾厂的人不地道,棉纺厂那么大一个厂子,都没压价,这个毛厂巾的人还想着每斤让咱再降一毛,他咋不去抢?”

张念秋脸上也没啥喜色。

任谁白跑一趟,没谈成事,心情都不会太爽。

“算了,总有谈不成的生意,咱们去下一家。”张念秋安慰张志国。

毛巾厂出师不利,不过剩下的搪瓷厂和水瓶厂都有好消息。

两个厂都是小厂,要的量也不多,两个厂子加起来一共要了一百斤的木耳,没要山菌。

一百斤的木耳店里存货还够,不过这一百斤送出去,店里就只剩十几斤干木耳可卖,就等两天后,李大河开着拖拉机来送新货了。

跑了三天,挣回来四百八,把钱交给念杏,让她入账,张念秋算是闲下来了。

她也不急着回村,等李大河拉来了枇杷,她还要看看枇杷的销量到底咋样。

现在店里存货不多,而且店里人手也够,张念秋溜溜达达,去找李初一。

身为李初一的债主,她长时间不出现,这小子可别把这债务关系给忘得一干二净。

她得去提醒提醒李初一,他还有个债主。

熟门熟路顺着七拐八绕的胡同找到了李家,张念秋一眼就看到坐在小板凳上,晒着太阳跟邻居唠嗑的李阿婆,她膝盖上还放着个箩筐,聊天也不耽误她手上编东西。

其他几位阿婆也一样,纳鞋底的,缝衣服的,手头都没闲着。

“李阿婆。”

跟人聊得正热闹的李阿婆回过头,看到她,忙抱着箩筐站了起来,脸上也笑开了花。

“你这闺女,可算来看看你阿婆了。”

李阿婆的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脸色红润,人也胖了点,说话时中气十足,跟年前那个干瘦枯萎的老太判若两人。

“阿婆,你气色看起来真好。”张念秋夸道。

李阿婆高兴地笑起来,“是吧,都这么说,”她摸摸脸,“身体好了精神头也确实好了不少,感觉能再活个二十年,看着初一结婚生孩子。”

“嗯,阿婆长命百岁。”

旁边一起晒太阳的阿婆们都看着张念秋,有人就问李阿婆:“香妹哎,这闺女是你家啥人?”

“是个远房亲戚,惦记着我这个快入土的老太太,来看看我。”

李阿婆笑呵呵地给了个答案,抱着箩筐,弯腰拎起自己坐着的小板凳,夹在胳膊底下,用空着的手去拉张念秋:“走,屋里坐去,你陪阿婆好好说说话。”

几位阿婆眼睁睁看着远方亲戚接过李阿婆的小板凳,另一手扶着她,俩人回了李家。

“李香妹她啥时候多出来个远方亲戚,咋从来没见过?”

“有点眼熟,”其中一位阿婆停下手中的针线,绞尽脑汁回忆,“年前好像来过,是来过。”

巷子里晒太阳的阿婆们感叹李阿婆的好运气。

屋子里,李阿婆忙着招呼张念秋,又是倒水,又是端瓜子的。

“阿婆,你别忙活,我自己来。”张念秋抢过暖水瓶,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闺女,你吃瓜子,这是初一昨天刚买回来的,五香的。这家瓜子炒的不错,你尝尝。”

张念秋坐在桌前,和李阿婆一起,边剥瓜子边说话。

“刚在外头说你是我远方亲戚,是堵那些老太婆们的嘴,你可别在意。”李阿婆坐下先解释了一句。

张念秋笑了:“这有什么,没事的。”

李阿婆也呵呵笑起来:“你这闺女,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过来?”

张念秋笑着解释:“过年时我们都回村了,过完年村里有事,所以一直没来南市。这不前两天刚过来,就来看您了。”

李阿婆笑呵呵的,“好长时间不见你,心里怪想的。”

张念秋手里剥着瓜子,剥出来的瓜子仁放在了小碟子里,顺便打量着屋子。

屋里的卫生保持的不错,墙上张贴了新的画报,把原来斑驳的墙面遮住了不少。

李阿婆床上的铺盖也换了新的,干净又整洁。

柜子上买了新暖水瓶,还有新杯子,还有李阿婆身上的新衣裳……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李家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阿婆,我看屋里添了好多新东西,李初一挣钱了吧?”

“哎,多亏了你出的好主意,年前我编他们这帮孩子去卖,竟然挣了不少。”李阿婆想起什么,站起身,去床头拿过她的针线筐,“你瞧瞧,这是过十五,那帮孩子想的主意,拿红线编成小灯笼,卖的还挺不错。”

张念秋拿过一个玲珑可爱的小灯笼,红色的灯笼上夹杂着黄线,乍一看上去,就像是灯笼的竹制骨架。

“阿婆,你的手真是太巧了。”

纵然知道李阿婆有一双巧手,可看到手里这件精致的小灯笼,张念秋还是忍不住感慨。

“你再看看这个。”李阿婆献宝一样,又递过来一个小玩意。

张念秋接过来,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