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三千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哪一处院子呢,就是她贾母正房后院东面,一处小院,粉油大影壁,南面有三间小小的倒坐抱厦厅,北面是一个半大门,有正房三间带耳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带耳房两间,倒坐房四间。再加上后院的十来间房子,真要安排周瑶两人,倒也勉强够住。
由于之前贾瑚安排人垒了火坑,就这入冬的日子,倒也不太难熬,急急忙的叫人把炕烧起来。事实上虽然贾府人不多,但是由于某些人的多吃多占,导致贾府的住房是非常紧张的,就这个院子都是留着准备给贾瑚结婚用的。可惜真要是让周瑶住了,整个院子都得封了,贾瑚的婚房都得另外安排了。
谁在多吃多占呢,贾政一家,贾政说是按着母亲的命令住了正房,他的媳妇王氏还打着当家理事的旗号占了一处大三进的院子,另有一处小两进院给贾珠住,毕竟六个通房呢,小了哪住的开。贾母极度的偏心给不满四岁的贾宝玉,准备了一处大两进的院子当书房,计划未来就是贾宝玉的院子了。
只把正院两侧的房子留给了贾赦一家,贾瑚和贾琏只是住在正院西面的院子里,每人一个小小的独院,也就比贾政的通房的院子大一点,两个人的院子加起来也就比贾宝玉的书房一半多一点。贾政的两个通房各有一个小院居住,而贾赦的一大群通房挤在贾赦后院的大通铺上。而贾赦两口子和这一群莺莺燕燕,总得住房面积也就和贾宝玉的书房差不多。所以说,荣国府是贾政的荣国府是一点都没错。
就这种住房安排,贾赦没有意见,怎么可能,但是一个孝字压死人,有意见都不敢提。好不容易贾瑚该成亲了,毕竟是承嗣子孙,再住那么一个小院已经是极其不合适了,结果准备的婚房还被周瑶占了。反倒是贾瑚没什么意见,在他眼里,就贾宝玉衔玉而生这件事儿,早晚爆炸,若是炸了,贾赦一家越惨,以后的罪过越小。所以不但不争,还劝着贾赦完全听老太太的话,只要平时把公里的钱都划拉到自己家来就行。
听说了要让周瑶住这一处院子,王氏还假惺惺的来劝贾母,意思就是这个院子要是封了,贾瑚可就没有合适的院子了。贾母直接大手一挥,这个好办,正院西面不是有一排四个院子吗,两两打通,正好给瑚哥儿和琏哥儿成亲用。对此贾瑚和贾琏只能说,我可谢谢你了,成亲的婚房放在前院,就放在下人休息房的后面,可真是太仗义了。
若是正常情况,这种房子是怎么安排的呢,贾政的正院,那应该是贾赦的房子,王氏的院子应该是贾瑚的,贾珠的院子应该是贾琏的,贾宝玉的书房应该是贾母的,贾母的院子应该是贾政一家的。贾政两个姨娘的院子应该是贾赦女儿的,至于贾瑚和贾琏住的小院,则应该是贾赦庶子或者外来客人的。整个荣府说是乾坤倒挂也差不多了。
有人说让贾母住小院别人会不会说贾赦兄弟不孝啊,不会,因为贾母的身份本质上就是一个寡妇,她要为丈夫守节,本身就不应该奢靡享受,铺张浪费。况且住小院也正是为了不见外客,只走老亲。在一个人老了,找大夫的时间也多了,老太太住在前院,既不让大夫过分的深入内院,又不至于让两个儿子走太远的路。正常规制就是中间正院当家人住,东路给儿女住,西路给母亲住,其他的兄弟住在这里只是因为母亲尚在,所以也应该跟着母亲住西边。
不提荣府这边的破事,但说贾敏,自从林海的职务调动之后,她就开始给自己和林黛玉物色下人,这一次找的就是那种吃不得一点亏,凡事都能找回厂子的。林海在江南,已经命人带了一批家生子过来,只是可用不可用的还得挑一挑。尤其是贾敏还觉得大概率贾母还会用孝道让林黛玉在她那里住几天。
贾玫在听到这个猜测之后,倒没有多想什么,若是一个林黛玉还能受了委屈,但是再加上一个周瑶,贾家人,就要考虑自己会不会受委屈了。更何况一共也住不了几天,现在就已经是十月末了,撑死住一个月,腊月就得回家了。希望贾家能撑住这一个月吧,毕竟捅刀小能手不是白叫的。只要贾母敢提把林黛玉留下,她就敢把周瑶也留下,毕竟谁不喜欢一个还没有被贾家带歪的林妹妹呢。
又过了两天,贾玫命人备齐车马,带着一众人直接出发了。至于为啥不开汽车,也简单,马拉的轿车,直接抬进府里去了,汽车还得在门口下车,这事不合礼仪。
打头的是贾玫,标准的四马车,然后是陈丽和周媛媛两个人也是双马车,周瑶也是双马车,但是她多带了一个林黛玉,小姐妹同车,一路上玩的是不亦乐乎,把林姐姐逗到似哭非哭真的是特别有意思,然后一块又甜又漂亮的马卡龙就又哄了回来。
几个人乘车来到了东角门,果然就有丫鬟婆子在那里候着呢,一众人赶忙上前行礼,然后指挥几个小厮卸了轿厢,抬起来就进了东角门,但是却没有进了门之后再换车,只是一路抬着人,走了约有半里路。行至在一处垂花门处,放下轿,所有小厮全都退下,丫鬟们才伺候着大小主子一起下了轿。
贾敏下车之后扫了一圈,不由得撇了撇嘴,这老太太真的是心里一点数都没有,若真的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你自然可以安坐,但是也当有儿媳妇在门前代为迎接。但是贾玫可是王妃,上下尊卑还是要的,老太太出门迎一迎还是有必要的。现在门口就几个丫鬟婆子,这不就是要来个下马威吗?
贾玫笑了笑,用大家都能听到的悄悄话说给陈丽听,“当初你二舅母说咱们府上规矩差,今天是真的见识到了她们府上的规矩了。行了,走吧,万幸我和姐姐都不是外人,尚且记得回娘家的路。”结果进了垂花门之后,发现又是屏门未开。气的周媛媛直接命令道,“鹦鹉,直接开门,我今儿个真真见识到了这荣国府的规矩了。”
旁边一个叫鹦哥的小丫鬟刚想动手,只见周媛媛身边的大丫鬟鹦鹉直接就把门推开了。说实在的这种下马威格调并不高,也就是贾玫不想计较,现在直接回车上坐着,然后让人去叫了仪仗来,整个贾府都得出门大礼参拜。就算是贾敏,没有这些东西,她也可以直接回府,然后把这些事全都传扬出去,贾府也得落个没脸。
一行人从屏门经过,径直穿过前院,走过了穿堂,只能说是万幸,贾母并没有糊涂到,让这些人直接绕道后面,直接到正房去拜见她,直接就在正院的三间厅里接待了她们。见礼的时候又出了幺蛾子,贾玫,陈丽,周媛媛,周瑶行揖礼,贾敏和林黛玉行大礼,贾母居然正身生受了这份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由于大部分情况都是高门嫁女,低门娶媳,当女儿比母亲地位高的时候,按照礼法,应是女儿先行家礼,母亲侧身受半礼,然后是母亲行国礼,根据不同的地位差,女儿或侧身受半礼,或躲避不受礼,或者直接命人扶住不让行礼。以贾玫的身份是可以受半礼的,当然她也可以直接命人扶住不让行礼。但是吧,不让你行礼是我的事,你就在那里端坐着,倒是有点置国法于不顾了,这事儿要是传出去,皇后或者太后会下旨申饬,礼部会专门派官员来教你演礼。那丢人可丢大发了。
所以贾玫见贾母完全无动于衷,也知道这位又开始以孝道压人了,随口就吩咐道,“今天的事儿,哪个敢多嘴说出去,别怪我不客气。”贾玫带的一行人纷纷答应。
这个时候贾母才反应过来,刚刚她到底干了什么,眼中飘过一丝慌乱,但是很快就不当回事了。毕竟在她眼里,国法那是给草民的,与她国公府何干,贾府里面的人基本上对于各种法规都不是太在乎。
周瑾和周理的两次婚礼,贾母都以外祖母的身份去过,所以并不是第一次和贾敏叙旧,自然就没有了抱头痛哭的桥段。因着今天是普普通通的女儿回娘家,自然要按家里的排行,贾母坐在软榻上,贾敏坐在右手位,贾玫坐在左手位,陈丽和周媛媛分别挨着两人坐下,至于周瑶和林黛玉两个人自然是和贾母一起呆在软榻上,林黛玉的弟弟林梓,则由贾敏抱着。
叙了一会儿话,话题就被贾母转到贾瑚这边来了,“玫姐儿,我听老大家说,你们和瑚哥儿就彻底断了亲。这事儿是瑚哥儿错了,他还是一个小孩子家家的,难免有想的不周到的地方,回头等他身子利落了,我让他去给他姑丈磕头认错,都是一家人,何必呢?”
贾玫一听,乐了,笑着说道,“母亲说的极是,只是有一点,贾少监犯了这么大的罪过,陛下只是打了几板子,这是皇恩浩荡啊,我们这有谋害当今陛下嫌疑的家庭,和贾少监来往,没得耽误了贾少监的前途。这话母亲还是别说了,毕竟是贾少监的前途重要,没了我们这拖后腿的亲戚,没准贾少监还能重现父祖荣光,甚至更近一步呢?”
贾母听着贾玫阴阳怪气的话,心里想着,瑚哥儿若是传出和蜀王府断亲的消息,根本就不用考虑什么前途了,别说重现父祖荣光了,能在朝里站稳脚跟就不错了。但是嘴上却依然说道,“都是自家亲戚,哪能分的这么清呢,若是瑚哥儿出息了,你这当姑姑的自然也面上有光不是……”
这话没说完,就被陈丽打断了,“外祖母这话说的有失偏颇了,我母亲脸上有光,那取决于我们家世子兄弟二人,一个娘家侄子,就算发达了,荣耀的也是你们贾府,和我们周家没有半点相干,况且,以贾少监忠君爱国和欲除我们而后快的想法,利用和我们府上的关系,倘若是他哪天打着我们家世子表哥的身份,来我们府上放点什么不该放的东西,再往上面一报,岂不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这天下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倒不如直接断了往来的好。”
陈丽的话说的那叫一个不客气,听的贾母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但是又真的不好多说什么,毕竟陈丽的身份也不简单,陈家虽然没啥权利,但是在士族中影响颇大,得罪了她,对府上的影响更大。所以直接就生硬的扯开了话题。
贾敏原本挺伶俐的人,今天也装起了木头,贾母用她转移话题,她就应着,不用她要和贾玫攀关系的时候,她也听着,反正贾玫也不是吃亏的脾气。
果然,过了不久,见气氛稍稍缓和了一点,贾母又开始把话题往贾元春身上扯,还让贾元春出来拜见两个姑姑。“你们两个看看,这事儿也怪我,当年你们两个嫁了,我就常年想你们,就把元姐儿抱到身边养着,没想到养着养着就这么大了,这些年就想着多留几年,别像你们当年那样,早早的嫁了,这一不留神就险些误了花期。”
贾玫才不接她这个茬呢,“母亲说的是,这俗话说闺女大了不能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正该让二哥和二嫂子,早早的给她相看人家,母亲想让元姐儿出门子,相比珠哥儿已经有人家了吧,不知道什么时候成婚,我这个当姑姑的也好预备好份子。”
这话也是诛心,长幼有序,贾珠现在连个说亲的对象都没有,怎么就轮到贾元春了。而听到这话的贾母,脸色也不怎么好看,也不知道怎么闹得,贾珠被六个通房弄坏了身子的消息居然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