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98章 艰难的南巡【1 / 1】

徐氏三千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到红楼世界的周瑶终于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了,因为皇宫里那位传出旨意,于三天后正式南巡。要说这次南巡可来之不易啊,正统皇帝和群臣在朝堂上争辩了八天才得以打着御驾亲征的名义南巡。

天子南巡,群臣反对,主要理由就是太子年幼,不足以监国,主少国疑,于国不利。为此正统帝直接搬出了太上皇监国,留下三省六部长官辅政。对于这个处置,很多大臣是非常不满意的,毕竟他们怕太上皇复辟,但是这事不能说,挑唆天家父子关系,这可不是小事。人家皇帝都不担心,哪里轮得到你去操心了。而太上皇对于监国自然是没有意见的,毕竟南巡给甄家极尽荣宠也是他给出的对付甄家的办法之一。

这一关过了,紧接着第二关又来了,天子南巡必然要在各地驻陛,各地修建行宫实属劳民伤财,而且天子出行,百姓黎首莫不渴望瞻仰天颜,必然会耽误农事,而且地方官为了拍皇帝马屁,必然也会组织百姓沿街跪拜,对百姓不利。对于此正统帝提出,他坐船一路沿运河南下,坚决不在岸上过夜,至于到了江南之后,直接由当地重臣接驾,不再额外布置行宫,吏部直接发文要求各级地方官员不可干扰地方生产。

这一关也过了,但是第三关,却成了阻碍正统帝南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天子南下,作为天子亲军的京营必然也要跟着天子南下,这样京城守卫空虚,而京营又是北方边境的总预备队,若是京营走了,北方必然乏力。偏偏去年草原瓦剌部刚刚经历了一场白灾,牛羊死伤无数,大家日子不好过,有很大可能会南下劫掠,所以北方御边压力很大,京营不能轻动。

这一步直接把正统帝将死了,他虽然非常有信心,即便是他把京营调走了,边军也能轻轻松松的抗住瓦剌的进攻,而且自从周允以大屠杀的方式灭了鞑靼之后,吓破了胆的瓦剌都不一定敢动大周一个指头,即便是劫掠,东进劫掠白山诸部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话能这么说吗,只要说出来,他就是置天下黎民安危于不顾,只顾自己私欲的千古昏君。反正五军都督府就咬死一个问题,皇帝南下,必须带走京营,否则皇帝的安危没有保障。瓦剌有可能南下,京营必须留在京城,随时准备支援边军。总之这个矛盾不解决,你这个皇帝就别想出门。

至于从别的地方调兵拱卫京师,属于劳师远征,劳民伤财,征兵重新组建一支新军,属于冗兵冗员,穷兵黩武。总之就是怎么样都不想。为啥群臣都反对正统帝南下呢,说白了就是英宗遇刺的事件余波并没有消散,而这一次彻查董家又发现了董家和明教余孽有勾连,所以现在的天下并没有那么太平,再加上两淮盐案和甘州叛国大案,也并没有完全扫清余孽,说不准也会组织刺杀,所以南巡现在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大家敢说话的原因就是,正统帝处处以明君标榜自己,对于这些听起来像是一心为国的想法,还都得听进去,听不进去也得装听进去。根据线报,这位正统帝在自己卧室里装了软皮木人桩,在前朝受了气,就跑到后宫打木人桩撒气。至于这些朝臣真的是一心为国吗,未必。

天子南下,这个时候是皇帝少有的可以直接接触百姓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施政毫无纰漏,万一有人告了御状,这事可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而且皇帝南下会考核沿途官员政绩,万一看上合适的直接顺手提拔了,你反对还是不反对,反对吧,人家干的不错,有政绩,应该升官,不反对吧,他的升官打乱了朝堂布局和很多人的官场规划。所以天子出行,这种事是能免则免。

不仅京营调动有问题,还有一件事也是问题,因为董家的案子已经被调查清楚了,所以大问题也就来了,大儒失节这种案子是要御案亲审的,为的就是防止有人徇私枉法或者公报私仇。而且这事涉及开国名将郭家,除了真正意义上的纯臣,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立场,也一定会徇私的。老勋贵要放大董家的罪名,来提升郭家的补偿,新勋贵巴不得董家无罪释放,所以天子旁听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就算是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金陵附近爆发了一场小小的叛乱,一个姓吴的地主因为不满朝廷移民实边的政策。大量的没有土地的百姓都被朝廷强制迁移到新占领的土地上去了,只要来人就给土地并且五年免税,十年半税。百姓自古以来都一样,只有土地才是根,去边疆就能获得自己的土地,而且朝廷说了,这些都是永业田,属于你想卖都卖不了的存在。所以大家都跟着朝中贵族的队伍去了边境,不在这些所谓的繁华之地当佃户了。

这位姓吴的地主就出问题了,他家有大量的土地没有人耕种了,而且在朝廷禁止投献的规定下,他却需要按田亩交税,所以他就组织家丁,把移民的队伍给截了。扬州将军直接果断出击,把这个姓吴的地主给杀了。本来没有多大事,但是姓吴的死了之后,又有不少反对移民实边的地主,开启了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这种事情让正统帝开心了,直接将这些人定为谋逆,要御驾亲征。

朝中百官看正统帝为南巡,连这种蹩脚理由都搬出来了,也就无奈的同意了。御驾亲征吗,就要有部队随行,而且兵贵神速,皇帝根本不能一路走走停停,体察民情,考核官员。至于回来的路上,就更简单了,随便找个理由让皇帝速归就是了。区区一个金陵,很好处理,而且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能臣。体仁院在这里,里面全是养老的官员,或者是备选的官员,推荐人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巴不得能借着发现人才的事情自己也跟着回京呢。

而正统帝也恶搞,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以亲征为名,行南巡之实,但是允许随行官员带家属可把朝臣恶心了一把。但是想想自己妻女最远也就去附近的山上上过香,大概率一辈子也没有这种出远门的机会了,所以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贾玫在家里先是安排人送林黛玉回家,毕竟林海的长子恩科会试得中,依圣旨份位变成了庶子,自然要以贾敏为母,贾敏自然可以跟着自己的儿子住到自己家里去了,只留下林黛玉以伴读之名留在蜀王府上学。周瑶一走,陈知书自然也要停课了,无学可上的林黛玉自然也要回家了。

然后安排人准备衣食住行,随行下人,亲兵,甚至还要准备车马,安排人,骑快马出发,到金陵整顿宅子好作为落脚的地方。但是人还没有出发,贾赦的妻子张氏就上门了。

“五妹妹,你们家南下很不必在收拾宅子,再怎么找那也是别人家的宅子,住着不方便,咱们贾家老宅就在金陵,五妹妹过去之后直接住在老宅就好。毕竟你也是在那里长起来的,旧地重游,也许还能勾起一些儿时的回忆不是。”

贾玫想了想,也没有反驳,这倒也是事实,这种出行本身就是优先考虑住在亲戚家,金陵就有娘家的老宅,自己再安排人收拾新地方,也的确于理不合,所以也就答应了张氏的说法,在留张氏吃饭之后,命人给贾赦府上送去了厚礼。

而贾母在听说贾玫会随行之后,立刻打发人到府上,说是她也要跟着去。这事吧她可去可不去,毕竟贾赦和贾瑚都要去,没特殊情况,他们两人的妻女是要随行的,而儿子没有命令是不能去的。但是母亲,尤其是寡母那就是可去可不去了,可是贾母偏偏要带着贾宝玉一起去,这就有点恼人了。贾琏都碍于规矩不能随行,贾宝玉又算哪块小饼干啊。但是迫于孝道,贾赦无奈的上了折子,询问这事儿的可行性。

正统帝也是挺精的一个人,他也明白贾母的意思,不就是惦记周瑶吗,为了满足他看热闹的恶趣味,准了贾赦的折子。就这样整个贾家就有贾母,贾赦夫妻,贾瑚夫妻,贾宝玉,贾迎春,贾琳贾惜春。虽然贾惜春的地位很尴尬,名为继女,实为亲女,视为嫡女,但是现在贾府贾赦说了算,而贾瑚又整天闲的没事干,天天和王熙凤配合着整顿下人,没有任何人敢说闲话。再加上贾瑚的两代帝王青眼,外面也没有人敢传闲话,只是说一句,贾赦为自己堂哥养女儿于理不合就罢了。

贾家人多,但是周家人就很少了,周瑾和周理都不在,陈丽和周媛媛也都不去,所以只有周允,贾玫和周瑶一家三口出行,但是这三个人准备的东西可一点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