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祝蹊从前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说法。
就是说,现在的仙侠剧跟从前的仙侠剧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是一群人的故事,而前者只是两个人的爱恨情仇。
而往往都是一群人的故事才更容易成为经典。
都说往一个方向跑才更能跑得更远,老是换道反而更容易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这就是专研的力量。
祝蹊很懂这种力量,所以才对自己采编写稿的能力如此自信。
因为懂,所以才更想要运用在写小说这方面。
通过《高山》和《女首富》这两篇小说,祝蹊已经摸清楚了自己擅长写什么。
网文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讲究短平快,要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以及收益高,因此,网文在大多时候都被认为是快餐文学。
祝蹊并不否认这一事实。
只是在这种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她觉得以自身为蓝本,其实可以摸索出网文更多的可能性。
《高山》和《女首富》未必投资少、见效快也未必收益高,但她做到了语言精炼,做到了节奏快慢适度,做到了整个故事表达都在水平线之上,那就有市场,也有人喜欢,甚至是很多人喜欢。
所以自《女首富》之后,祝蹊对下一本书的期待就成了“不迎合,但迎合”。
她想要试试,如果不迎合市场整体风向,而是迎合读者的喜好,能不能创造出爆款?
从网文阅读一整个链条来看,读者在解读作者创作的故事,而作者不也是在解读读者在阅读行为当中的偏好?市场风向是一种答案,但肯定不是最终答案,要更精准,还是得看读者本人。
于是乎,祝蹊的创作思想又回到了原点。
比如说,写自己想要写的故事。
反正她有底牌嘛,68牌评分器,总不可能让她的文糊掉的。
所以现在可以收拢线条回到群像故事上面了。
不难看出,祝蹊很想要写这么一个故事的,归根结底就是,祝蹊本人也很喜欢看这种热热闹闹的故事。
在这个档口,恰好又被病房里眼前的这氛围给打动,直接就给刺激了祝蹊的创作欲望。
她可没有骗68,说写就是真的写的。
陆明雪的情况其实并没有很糟糕,就是过度劳累加贫血和营养不良,其实不需要人怎么照顾的,只是在表姨的帮助下,对外说的很严重而已。
所以后面就只留了袁媛一个人在医院陪护,她的说法是,人是她撞到的,就应该她来负责,而且她已经跟家里人说好了,让她妈先找人帮她代班一段时间了。
这下大家就可算是明白了为啥都是回家通知一下家里人,袁媛却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了。
这是准备周全啊!
那大家伙儿也不跟她争了,关系好了就不会客气这么多,祝蹊只是交代了袁媛注意安全:“要察觉到什么不对了,你立马去找人。”
都是弱女子,真对上了什么人,她们可没有金手指可以翻盘的。
看到袁媛听进去了,很认真地在点头,祝蹊这才放心回家,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起新书需要的东西了。
吸取《女首富》写到后面就开始疲软了的教训,祝蹊决定这次听68的一句劝,先把细纲也准备好了。
但是她写细纲也不会跟很多人写细纲一样,一上来就把每一章节应该写什么给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按照她的创作习惯,很多都是写着写着的时候就有新想法,到时候安排好了的还会被打乱,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她就照着自己的想法来,准备先写好大纲,然后再扩写大纲,最后根据整体故事的几个节点继续丰富内容,就这样一步步扩写下来,这样主要故事脉络就很清晰了,并且还不会因为每个环节都扣得太死了没了修改的机会。
当然了,今晚肯定是没有这个精力把这些都写好了,祝蹊只能尽量先把大纲完善好来。
毕竟群像嘛,大纲总是比个人单打独斗的要更复杂一些,她预备写的是四人群像,那基本上四个人的故事线都要设定好了,并且还得抓住一条主线,这样才能成功推进整个故事。
既然已经有四个人了,主线肯定就是写友情了。
从前祝蹊就很喜欢看类如《粉红女郎》、《欢乐颂》第一季这类的女性友情电视剧,贴合着自己的胃口来,这次设定的四个主角也是女生,
以身边的人为原型这件事祝蹊做起来已经十分熟练了,所以身为主角的四个人,很自然而然地就被祝蹊就地取材了。
首先,需要设定一个领头人,她有足够的能力担大事儿,是四人群体当中的“大姐头”,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是四人中最高的。
这样的人物人设一般都是往稳重的方向走的,但这是一般嘛,祝蹊就偏不要这样。
她借鉴了沈云云的身份地位,然后结合一下袁媛的性格,大大咧咧乐天派,看着粗枝大叶,实则心细,整个人就是一个洒脱,但是在姐妹们有难的时候又能挺身而出。
嗯,或许中间还可以添加一些天神下凡的梗?
轻喜剧嘛,沙雕搞笑都是可以运用的元素。
再来呢,队伍里还要有一个可以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普通人。
祝蹊是觉得自己这捡来的一辈子注定不可能是普通人了,金手指都有了,多多少少也是能有点光环的。
但是嘛,可以参考的对象又不仅仅只有自己这辈子,她上辈子那可不就是个普通人?按部就班读完书,然后按部就班地考了编制,最后做着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没什么轰轰烈烈,每天都是打工赚一些窝囊费。
太合适了,祝蹊含泪在自己的大纲页面记录下这些特色。
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性格也比较普通,擅长和稀泥,是个老好人人设。
呃,当然了,祝蹊上辈子这辈子都不是这么个人设的。
但是艺术作品呀,总要有一些极致化的动作,人物身上需要有一些独特的、鲜明的特色,这样才更容易让人记住。
祝蹊之前是不懂这个道理的,毕竟她写新闻报道的,就算是写人物报道,那也是参照着人物的真实性格来的,不会说要去给人贴标签,在新闻里也不能给人贴这种个性化的标签。
但是这不是有前面两本书的经验吗?
写《高山》的时候,祝蹊没有单独塑造,但是读者自动地提取出了周凯“风清月明”的特色,到了《女首富》,祝蹊因为有评分器,在人工智能的锻炼下,倒是开始有了塑造人物特色的潜意识了,但也只是潜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这件事,也是等到读者开始阅读了,纷纷说明韵“杀伐果断中又有几分俏皮”,祝蹊这才认识到她的特色标签。
人总是要成长的,这都第三本书了,祝蹊肯定是懂这个道理的,并且还很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学来的经验办事儿,一点儿都不给经验耽误时间的,学到就必须用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