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印刷厂的厂长姓宋,是前两年才上任的,在一众年龄已经能充当祝蹊爸爸的厂长当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不仅年轻,这位宋厂长还很有锐意进取之心,祝蹊也是在资料库里浏览到了这一条信息,才下定决心要拉印刷厂赞助的。
不然换了个老顽固厂长,诶,那可别管打广告能有多大作用了,就算是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都可能不愿意动的,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保险起见,稳妥为上。
过去十年里,太多太多人养成了这样的思维,这可不是祝蹊能够改变的。
蜉蝣撼树可不是祝蹊目前要做的,人带上了文件还有策划书,屁颠屁颠儿就去印刷厂了,并且借着百姓报这层关系,成功见到了宋厂长。
这种合作事宜,祝蹊当然是开门见山直接说了,主要是为了节省双方的时间,毕竟对面坐着的可是厂长,人家未必有功夫听你讲一堆废话。
谈合作嘛,祝蹊已经十分熟练了,当即就是一番“合作共赢”理论,那阵架就是你不愿意的话那就吃大亏了。
祝蹊谈合作,向来都讲究实事求是,哪怕是煽动人心的话,那也是站在客观事实上,运用了一些语言上的艺术阐述出来的,归根究底其实也还是客观事实的。
这种务实的作风可能在一些浮夸的合作对象面前作用不大,但是对于现在基本上都还是务实风格的领导来说,那可是很致命的。
尤其是搭配上了祝蹊精心准备好的策划案,两管齐下,宋厂长若还是不心动,那可真就不是一般人了。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祝蹊来之前为什么要冒险去资料库里搜查印刷厂的资料?那还不就是为了现在能够对症下药,好针对性地吸引宋厂长,从而完成自己的拉赞助需求。
所以被祝蹊话中描绘的景象所吸引,宋厂长可谓是认真地研读了祝蹊这一份策划书,彻底在祝蹊的各种可行性分析当中迷失了方向,看完策划书良久,问祝蹊:“你确定只是需要我们印刷厂负责你们杂志一年的印刷任务就行?”
祝蹊摇头说:“非也非也,准确来说应该是,由您们的印刷厂负责广告期间我们杂志的印刷任务就行,只不过咱们现在签订的合同是一年。”
宋厂长早就已经看过了《明天》报过来的资料,知道他们只需要印刷两千本的数量,这对一整个印刷厂来说压根不算什么的。
所以他的疑惑是大大的:“据我所知,你们这个杂志是校刊”
祝蹊明白宋厂长的意思,意思是她们只是个校刊,印刷需求不高,完全可以一直搭百姓文艺报的便车,没有必要单独拉这项赞助。
但她回答的却是另一个话题:“的确是校刊,但是宋厂长应该也知道,我们是京市大学的校刊,我们的读者群众都是京市大学的学生们,做学生的心里还忐忑不安,但是单位上的各位领导应该知道,越好的学校到时候分配到的单位就越好,所以我们校刊的潜在影响力还是很有看头的。”
宋厂长听言就笑了:“你说的没错,但这样一来,我为什么要承担风险跟你签订这样的合同呢?”
祝蹊的话里话其实很简单,意思是我们《明天》是很有潜力的,现在是只有两千本的需求,但以后可说不准了,说不定全京市或者说全国的大学生都要看我们的杂志呢,这样一来,还需要担心将来的产量需求吗?
“宋厂长说笑了,所以咱们这合同定了一年这个期限呀。”
一年的时间,也不至于发展到多庞大的地步,但这一年的时间,却足够让受众记住他们印刷厂了。
祝蹊可是经过了各方面的考量才定下了这个合作期限的。
不过,她没说的是——一年之后,印刷厂若还想要用现在这个“价格”定下他们《明月》的广告的话,那还真是不用想了。
到时就是在商言商,稍微讲点情分,但讲不多了。
也许是因为《明天》的确是个新东西,宋厂长本身也不能确认它将来是否能发展到相应的程度,但他对祝蹊说的给受众留下印象的那一年时间十分感兴趣,于是就跟祝蹊签下了这份合同。
拿到了合同的祝蹊马不停蹄,立马就前往了百姓文艺报,跟徐凝汇报了这件事,并且成功争取来了原本百姓文艺报财务划给印刷的那笔资金,充入了《明天》的稿费池。
这样一来,《明天》不说第二期的稿费,就连第一期的稿费也都补上了!
但祝蹊还是很不满意。
百姓报这边这么给力,没有道理学校方面一点儿都不出吧?
于是拿着从百姓文艺报这里拿来的全新协议,祝蹊又飞奔去找了肖校长,旁敲侧击地从校长那儿争取来了一笔勤工俭学费,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吧,也充入了稿费池。
现在《明天》的稿费组成大概就是百姓文艺报会持续出一部分,学校方面会持续出一部分,维持杂志日常的稿费支出勉勉强强也是够了的。
但是祝蹊并没有打算就此止步。
无论是什么组织都是需要有应急资金的,现在看着好像《明天》不需要更多的资金了,但如果祝蹊要举办什么活动增加杂志的人气呢?
就像是上次的招新活动,从宣传单到试卷,那可都是祝蹊个人赞助。
她是有积蓄可以持续赞助《明天》,但这可是校刊,又不是她的个人刊物,她迟早也要把杂志社留给后面的师弟师妹们,到时候没有自己生钱能力的校刊又该如何发展?
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祝蹊决定还是多多丰富杂志本身的生钱能力为上。
首先,得给杂志社的大家养成拉赞助是一件正常的事儿的观念,并且之后去拉赞助的时候不能就祝蹊自己一个人去,她高低得带个人一起去,多帮带帮带,到时他们杂志社不都得是销售人才啊?
毕竟推销广告也是一种销售嘛。
祝蹊很快地就制定好了计划,甚至连下一家要去的单位都已经规划好了。
她选择不多,转转悠悠还是觉得食品厂比较合适一点,不过光靠她一个人,这力量还是太薄弱了,正好稿费经费到手了,自个儿对杂志社也算有个初步的交代了,可以稍稍开个会议,讲一下现在的进度。
杂志社包括祝蹊目前一共十个人,其中七个包括祝蹊都是编辑,还有三个负责版面美工,现在工作量还不算多,大家伙儿也忙得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