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从不吹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六月六,看谷秀。
地里的庄稼已经抽穗开花,似乎在催促着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可以准备发起战争了!
去会稽的使者周尚终于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却也在意料之中。
孙策拒绝来寿春,那周尚自然也做不了会稽郡守了,只能回寿春赴命。
朝堂之中,对孙策违抗圣命吵得不可开交。
然而,袁耀的关注点却并不在周尚身上,也不在孙策身上。
“周大人,公瑾随您一起出使,为何没有看到他?”
周尚对太子主动问到周瑜,并没有表示 意外,对太子说道:
“殿下公瑾幼时与伯符有过总角之交,此番出使之后,本是准备与臣一起返回,不料却被伯符强行留下,臣也无奈得很!”
“哦,是吗?孤可是记得,在出使之前,朝堂上就曾有过定论,若是此番孙策违抗圣令,我大虞可是要讨伐孙策的。如今公瑾身在江东,周大人难道不担心公瑾的安全?”
“多谢殿下挂怀,想必以伯符与公瑾的关系,暂时不会有生命之忧吧!”
“那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们周家与孙策的关系,已经盖过了我大虞与孙策的敌对关系?那一旦战起,你们是站在我大虞呢,还是站在孙策那边呢?”
朝堂上众人都不是泛泛之辈,从太子询问周瑜的去向,就嗅到了一股杀气。
面对太子的咄咄逼人,周尚虽然心中对他的话不以为意,表面上却表现出万分恐惧的表情,连忙对着皇位上的袁术跪下:
“臣尚诚惶诚恐,臣周家绝对没有与孙策同流的心思,公瑾的行为完全是其个人行为,而且他这也是被孙策强留,请陛下明察!”
袁术已经调查清楚,两个月前,周家确实有好几批货物分批送到了江东,虽然不知道是否与袁耀消息上的一致,但是这个紧急关头,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只是,周家在庐江根深蒂固,袁术并不想与其撕破脸皮,所以哪怕心中对周家的背叛感到愤怒,却还是不得不勉强露出个笑脸,对周尚说:
“周家跟随朕多年,朕自然是相信你们周家的,此事到此为止,不必再提!”
袁耀其实早已从庐江的眼线得知了此行周瑜并没有返回的情况,他之所以当堂逼迫周尚,只不过是为了给朝堂大臣们做个心理准备
没错,自从得知周瑜已经投靠孙策,没有返回寿春的时候,袁耀就已经改变了主意。
既然你不顾你的家族,那我就成全你!
袁耀决定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将庐江周家连根拔起!
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杀鸡儆猴!
每逢乱世,世家大族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自作聪明,两边下注,却忘记了什么叫做生杀予夺!
当袁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内心是有点害怕的,他毕竟还是个刚十八岁的少年,远远不是那个时望所归的武侯。
诸葛亮的担心很容易理解,当初袁耀求贤而不得,早已传遍了淮南,诸葛亮自然也知道袁耀与周瑜的这个过节。
谁知道,现在刚抓住了周家的把柄,袁耀就准备将周家连根拔起。
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这能不让还没有定下主臣名分的诸葛亮心惊胆战吗?
甚至诸葛亮都在怀疑,袁耀将此事告诉我,是不是表明他的耐心已经用尽,想让我马上表态?
诸葛亮心中惴惴不安,一心二用,却也在认真为袁耀思索对策。
“殿下,如果您真想要将周家连根拔起,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正面战场,而是陛下那里!以如今形势,陛下未必会允许您对周家动手,以防淮南世族人人自危,转而投靠孙策或者曹操。”
“可是孔明你应该明白,如果放任周家,才更会助长这些士族里通外敌,只有彻底消灭周家,才能在开战之后无后顾之忧。”
“殿下目光长远,可是朝中大臣谁不是世家出身,哪一个背后没有与淮南世族有关系?与周家有姻亲关系的又有多少,这些人不会容许陛下彻底剿灭周家的。”
“孔明的意思是,名正言顺剿灭周家不可能,那只能先斩后奏,暗中灭了周家,再将他们的罪名公之于众?”
“如果殿下非要灭周家,这是唯一的办法!不过如此行为,必然会受到陛下责罚,殿下还请慎重考虑!”
诸葛亮实在想不通,袁耀与周瑜到底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恨,为何非要将周家灭族呢?
竟然甘愿冒着被袁术忌惮的风险,都要先斩后奏,他到底想干什么?
连诸葛亮都不明白,外人更不明白了,只有袁耀知道,自己对周瑜纳一丝不为人知的感情!
当初刚刚穿越那会儿,得知自己穿越为袁术之子的时候,心中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招揽文臣武将。
而这些文臣武将中,自己记忆最深,又最有可能得到的就是周瑜。
可是,结果呢?
热脸贴了冷屁股不说,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周瑜竟然不顾一切去投奔孙策,这岂不是看不起自己,觉得袁术父子不敢对他周家如何?
别看袁耀现在整天想的都是争霸天下,实际上他的身体里依旧是个普通人的灵魂。
他的信仰就是“从前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如果是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想必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在消灭孙策之后,让周瑜回心转意、投奔麾下。
然而,从周瑜拒绝他的那一刻起,袁耀与周瑜就已经成为了敌人。
既然是敌人,当然要从各方面去打击他。
周家不仅仅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而且还要防备他们成为周瑜的助力。
与诸葛亮商议了一番之后,袁耀也断了去向袁术请求诛灭周家的想法,以免被其他大臣知道后,打草惊蛇。
自从周尚回到寿春后,淮南地区暗流涌动,不知道整日有多少人盯着袁术的一举一动,盯着寿春朝堂的动作。
直到这一天,一则消息从许昌传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