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是男娃是劳动力,确实先天体力上比女娃要好,再就是男娃娶媳妇进门,女娃是嫁出去。
娶媳妇的男娃,就算不和父母一起住,也是在父母家附近的地方批一块宅基地,或者就是在父母宅基地的旁边加盖,或者推倒翻新。
到了父母年级大的时候,需要跟男娃一起生活。就是儿子养老的由来吧。
但是不孝顺的子女是不分男女的,不孝顺就是不孝顺,那时候年纪大了,只能从道德上谴责子女,体力上也无可奈何。
一般来说农村不孝顺的不多,至少吃喝拉撒是能够照顾年迈的父母一下的。想要给多少钱就要看子女的孝顺程度了,一般过年过节给一点零花钱。
也有的儿子比较多的,父母就规定,每个儿子一个月给多少钱养老,然后老两口自己住,自己吃。
等到年级大了,不能干活了,在跟儿子一起住,那时候儿子多的人家,也有商量着一个儿子家住几个月的,也有跟一个儿子住,另外的儿子直接把生活费给那个人。
反正以前农村的养老,都大同小异,有和平相处孝顺的,就有扯皮吵架不孝顺的。
现在这个养老金对于老人和孩子都是一种意外的福利,老百姓都很开心的接受了,老人没有土地了也无所谓,反正也干不动了,子女在外务工的多了,也不想回来种地。
年轻的子女不到退休年龄的,是有土地重新划分下来的,种一些时令的蔬菜水果什么的,就不要太方便了,种菜不会太辛苦,也能节约买菜的钱。
虽然交通方便了不少,但是村里要想每天出去买菜还是要走很久,不然坐车要花钱,平时就买米面粮油就够了,一个月出去才买一次。
项红的爷爷年龄达到了,在第一批购买养老保险的人员里面,办理下来直接就能拿退休工资了,一个月最低标准300多。
因为项红奶奶当时在项红大姑项国丽家,帮忙照顾小孩,没有在老家,错过了这个买保险,当时项红上高一,还不懂什么养老保险,项红爷爷就自己办了,完全没有想过项红奶奶。
因为这个事情,项红奶奶在两年后回来,直接跟项红爷爷分居了,项红爷爷60岁,奶奶57 岁,这个年级都能够去办理退休手续的。
可是因为项红爷爷的不作为,等到其他人知道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这个时间。
其实老两口分开五年多,平时电话联系也少,都是项红大姑打过来跟项红爷爷问候几句,老两口也是属于那种平淡生活,没有什么夫妻感情,再加上年级也大了,分居什么的也是常事,到了这个年纪就一起搭伙过日子了。
项红户口就直接没有迁出去,依然留在了老家。
项国强送项红去广市上大学,回来之后的半年就没有出去打工,而是在家准备翻新老家的房子,之前老家的房子在村里算最好的。
随着村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大家也都外出务工,赚了钱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房子。
现在项红家的房子已经算旧的了,而且一楼还是土坯房改建的,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是红砖房,项爸在外地了五年左右,还是有虚荣心的,加上这次升学宴交了第一学年的学费之后,还剩不少。
项爸决定全部拿来建房,至于项红后面的学费明年在出去赚钱,赚一年的钱怎么也够学费和生活费了。
项红爸妈花了1个月的时间准备工作,建了一栋二层楼的红砖房,一楼正排三间房,中间是客厅,两边各一家卧室,爷爷奶奶个一间卧室,客厅后面一间是厨房,厨房旁边是厕所和一个猪圈。
应项红奶奶的要求仍然保留了一个小的猪圈,养一头猪过年自己吃。
是没有吃饲料的猪,项红奶奶说现在外面养猪场的猪都是饲料养大的,不好吃也不健康。
奶奶去大姑那边生活了几年确实眼界开阔了不少,大姑项国丽在离沪市只有4个多小时的苏市附近的小城市。
二楼中间是客厅,旁边一间大卧室,项国强两夫妻居住,两间小卧室,一间房项红住,一间房留作客房。
三楼是天台,用水泥防水沥青铺平,平时晒一点玉米,稻谷什么的也很方便。
由于房子扩建了不少面积,一楼门前的坝子就不是很大,只有细长的一个小坝子,差不多放一张一米多长宽的茶几晚上就着茶几吃个饭。
那时候农村都是没有空调的,晚上就会在坝子里面洒水给地面降温,然后一到夏天大家都在坝子里面用两根长条板凳上面榻一个竹制的凉床板乘凉。
只会在客厅装一个电扇。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甲醛一说,就是房子修好,墙粉刷了,铺一层地砖,放一两个月水分干透了,家具摆好就直接搬进去了。
毕竟建房很快,几乎是准备好材料,然后就是请了几个的村里的工匠,大舅和小姨夫都是在外面工地干活的,也都来帮忙七八天就建好了。
小姑和小姑父,小舅一家虽然不会干建筑活儿,但是这几天如果没事就会买点菜,然后帮忙做饭,村里建房大多数都是要管中餐的,因为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
二姨一家在深市,私下给赵明给了1000块钱的,这个暑假项红去深市玩已经花了二姨不少钱了,这次建房还能出1000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还有大姑也出了2000块钱。
从九月份开始准备,11月初就已经全部建好了。
这段时间两家人就分别住两个邻居家,房租什么的就意思一下,也都收的不多,借用的左边的邻居家人少,就只有一家三口没有老人,家里宽敞,也就在他家顺便做饭了。
每天也都是赵明买菜做饭,到正式建方的那几天,还需要供干活的人一顿午饭,大致的情况都一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项妈本来是想搬到娘家去住的,娘家走路现在也要半个小时。就是做饭什么的就不太方便,就没有省这点钱。
建好后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项国强两口子也就自己慢慢弄,打扫一下渣滓,收拾厨房,房间里面装上窗帘,在把家具一样一样的安排好。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