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雪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是个学生?”周翔宇问道。
“对,很年轻的一个学生,之前开会跟着他的老师一同过来的,但是在会上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在会后拦住了叶院长,”
李书成道:“他也是叶院长推荐给我的。”
“哦,”周翔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叶知寒的身世和经历,整个华夏五万万人仅有两人知晓。
“是知寒推荐的,那我就放心许多了。”
说话间,会议室的大门再次敲响。
一道谦逊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李部长您好,我是西南农学院的袁禾隆。”
“进来吧。”
会议室门打开,一个浑身黝黑的少年捧着一把稻穗和一个袋子站在门口。
又高又瘦,眼睛神采奕奕。
李书成微微皱眉,看着出现在门口的少年愣了半晌。
多少有些没认出来。
翔宇同志就更不用说了。
在刚才李书成的介绍中,那个少年应该是白白净净,非常斯文的一个少年。
而现在出现在这里的年轻人,可是和李书成的描述,毫不相干。
“这么久不见,我差点认不出来你了,”李书成笑道,“黑了很多。”
“学农业的,总是免不了风吹日晒,做科研和上学的时候情况不一样。”袁禾隆拘谨的回应着,随后小心翼翼的走进了会议室。
“翔宇同志好。”他看向翔宇同志,身子站的更加笔挺。
“同学,你辛苦了。”
周翔宇看着少年黝黑的样貌和粗糙的皮肤,便知道这两年他经历着什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农学生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每一次收获,背后都是无数个在太阳底下暴晒、在狂风骤雨中奔跑的日子。
农业最偷不得懒,也没有捷径,科研的乐趣也远比不了那些不明觉厉的前沿物理。
能够精神饱满的对待每一个枯燥的日子,并日复一日的把自己所有的热忱和精力投入到农业工作上去的人。
都不简单。
仔细的打量了袁禾隆本人过后,李书成和翔宇同志才将目光凝聚到了袁禾隆怀里的稻穗上。
那几株稻穗,有着所有人都未曾见过的饱满。
稻穗的颗粒饱满和硕果累累用语言很难形容。
但当他们看到西南农学院所提交的汇报数据的那一刻,一切便都明了了。
第三系不育抗倒伏高产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到600公斤!
“六百公斤?”李书成不可置信的看着这个数字,目光诧异的看向袁禾隆:“的的确确是亩产量?”
袁禾隆点头道:“是亩产量。”
翔宇同志也再次确认道:“产量问题是最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六百公斤这个数字,准确吗?”
袁禾隆点了点头,随后补充道:“这是根据晚稻的产量推算出来的,七月播种的晚稻收成是四百公斤,早稻雨水相对少一些,收成也会受到影响,但应该最低也不会低于两百公斤。”
“由于南方水稻一般是一年两熟,北方旱稻一年一熟,广西只能两季水稻,江苏以及部分偏南地区可以实现一年三熟。”
“所以年产量综合起来按照两熟来平均,但是总体而言,平均亩产六百公斤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周翔宇和李书成两人不可置信的对视了一眼,开口道:“你应该也清楚我们当下的年产量,对吧?”
“每亩一百公斤到一百五十公斤。”袁禾隆认真的进行答复。
李书成脸色又期待,又担忧:“从一百公斤到六百公斤,这么大的跨度,你确定吗?”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下年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实不难发现,如果没有杂交水稻,我们也可以实现可观的增产,”袁禾隆道:“通过这两年在实验田的科研经验,我总结出了增产的三大经验,而在这三大经验中,杂交水稻的影响因素,反而最低。”
“虽然我是我主要的科研项目是杂交水稻,但我还是要实话实说,如果没有良好的种植环境,杂交水稻的效果很难发挥出来。”
李书成道:“说说你总结出来的三大经验。”
“权重第一的是化肥,在两年的对比试验下来,常规水稻在施加化肥的情况下,产量可以比不施加化肥增产30。”
“权重第二的是水利工程,旱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得到充分灌溉和未充分灌溉的产量差距都十分明显。”
“权重第三才是杂交水稻,在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普通水稻的产量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而杂交水稻,则是数倍的放大了这个差距。”
“普通水稻在化肥和灌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亩产量可以从一百公斤提升到三百公斤左右。”
“而杂交水稻在化肥灌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亩产量可以从两百公斤提升到一千公斤甚至更多。”
袁禾隆说着,但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
欲言又止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这次来除了回报成果,更多的还有请求。
翔宇同志道:“说说吧,对于粮食增产,你有什么解决方案。”
袁禾隆道:“我的想法其实已经阐述了,修建水利,同时实现化肥和杂交水稻的普及。”
“太宽泛,”翔宇同志道:“如果让你负责农业部粮食增产的主要任务,你需要的是面面俱到的考量和安排,”
“作为决策者,最重要的是告诉下面的人该做什么,而不是丢给他们思考题,你明白吗?”
翔宇同志说完,李书成心里颇感意外,因为他能够很明显的察觉到,翔宇同志这是在有意的想要将袁禾隆培养成为一个主导者,
不过意外之后,他还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虽然袁禾隆年龄小,但在能力上,足够令人折服。
更何况他是叶知寒亲自推荐的人,那翔宇同志自然是希望华夏再出现一个叶知寒。
袁禾隆倒没有想那么多,而是认真回答道:“我其实已经想好了一个方案,或许做不到平均亩产六百公斤,但至少可以翻三倍,达到四百公斤到五百公斤的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