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三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官宣判,书生李四偷窃盐犯张三羊皮袄子,证据确凿,来人哪……”
“等等,大人,我冤枉啊!”
“本官问你,你说这袄子是你今日在街上买的,对吧?”
“对啊,大人。”
“那你仔细看看,这袄子上面有什么?”
李四不信邪地走近一看,上面有很多盐粒,顿时心里一慌,不过,他脸上的表情并没有丝毫变化。
稍加思索之后,他就回答道:“大人,这袄子上面有很多盐粒,是小人今日从张三手里购买的盐不小心撒上去的。”
“哦,是吗?为何你买的盐都是雪白颗粒,而这羊皮袄子上的盐却是各种成色的都有?”
“这……”
李四顿时傻在了原地,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点。
他如丧考妣一般,整个人松软下来,瘫坐在了地上。
而之前还在纳闷为什么县令老爷直接就判李四有罪的百姓们,此时都反应了过来。
周图再次拍响了惊堂木,然后进行了宣判。
李四被判杖责四十大板,另外还要游街示众,另外,县衙门口还会张贴本案的经过和结果。
这么一来,李四在新野城里的名声算是臭了。
贾诩在一边看了整个审案过程,心里对于周图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之后,周图又让告状的人一一上堂陈述冤情,在他抽丝剥茧之后,将几个案子断的明明白白,有罪的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而无罪的人当堂释放。
当最后一个案子审理结束之后,外面的百姓纷纷鼓掌叫好。
原本贾诩还打算给周图安排一个捧场的人,混入到人群当中带掌声的,但等他自己近距离地在人群中听了一小会儿后,直接放弃了这一手的安排。
不过,他打算在百姓散去之后,找人将今天堂上发生的事情,往市井之中传播,这样一来,可以大幅度提升周图在新野县中的威望。
贾诩并不打算现在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周图,他主要是怕周图会拒绝,虽然跟周图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他觉得,周图并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之徒。
而此时的周图,正在后衙看着直播间的内容。
之前顺利将所有案子都解决完后,他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次直播间的热度会高很多,但没想到的是还是之前那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所有百姓散场之后,他就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周图正式入住新野县后,并没有把自己的住房搬到了后衙,反而是把后衙给重新划分了下,各个部分的工作空间因此大了多。
对于直播间的热度变化,他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随后跟着进来的诸葛浩解开了他的疑惑:“小周,之前那个李四的盐好像就是咱们拉去襄阳卖的雪盐,张三可能也是从蒯家或者是蒯家的下线倒腾来的盐。”
“然后呢?”
“然后,直播间的观众们就觉得我们这部戏弄虚作假了,三国时期哪有这样的盐,我当时就想告诉他们我们就是在这个年代,想了想,最后我还是收回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有争议也是好事,或许这样一来,就会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前来"揭穿我们",怎么样,我这个诸葛武侯传人还是挺有智慧的吧?”
“浩哥,你这分析确实是挺有道理的,等等看吧,再过几天,要是还没什么变化,咱们再换策略。”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贾诩也逐渐熟悉了在新野的生活,他跟几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扩充他们这个团队。
就他们现在这个团队而言,如果要管辖一县之地,人手是足够的,但要管更多的地方,就捉襟见肘了。
另外,如果到时候,整个国家乱起来了,他们所掌控的军队少,能掌控军队的人也少,只有李子维一个人有这个能力。
所以呢,势必要想办法去搜罗人才加入到他们当中去。
在贾诩有意无意的操作下,新野县令周图的名声已经逐渐传遍了整个新野县,而且已经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听到贾诩的建言之后,几个人都深以为然。
他们之前的计划确实是打算利用时间差,把别人的谋士、武将给抢回家,但后来在蒯越蒯良两人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除了派人去找了贾诩之外,其他的都被他们忘在了脑后。
幸亏现在贾诩及时提醒了他们,要不然就耽误大事了。
几人和贾诩进行了详细的商讨,对于下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部署。
按照计划,贾诩将前往颍川等地拜访名士,以兴建新野书院的名义,邀请他们来新野就职。
发展教育是几人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现在因为人才的原因将计划前提。
根据计划,新野将在未来新建一所多个学科并行的学院,这个学校也将是他们未来事业起步所需要的人才基地。
他们原本的打算是要在这个学院当中,将农学、算学、医学、工学、兵法等等科目列为重点建设科目,但现在贾诩在场,他们又将文学列为了重中之重。
这里的文学包括了《诗》、《书》、《礼》、《乐》、《春秋》、《周易》等等。
对于几人所提出的学院科目,贾诩倒是觉得,很有必要,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地方想要发展起来,确实需要多个领域的人才。
不过,他觉得农学和工学之类的完全没必要,在他的观念当中,这两个领域的人完全可以从外面招募就行。
然后,几人就跟他科普了下真正的农学和工学,贾诩听完之后,惊为天人。
贾诩一直以为自己足够高看他们了,但现在看来,还是低估了。
十天后,张财主受陆府所托,举办了一场琉璃品鉴会,说是品鉴其实主要是为了销售。
还没把榨油工艺研究透彻的诸葛浩,被迫研究起了玻璃,哦不,是琉璃的烧制。
没办法,为了筹集学院的建造资金,只能把主意打到富人身上。
他们先是在直播间里搜集到了大量关于玻璃烧制的办法,然后进行了归纳总结之后,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
作为烧制玻璃的“总工程师”,诸葛浩更是没日没夜地扑在了临时建起来的玻璃工坊里。
也幸亏玻璃的原料是沙子,投入并不算大,至于那些化学试剂也都是诸葛浩自己提炼的,唯一不明确的就是配比了,所以只能一点一点地试验。
就连周图这个县令都把活交给了县丞贾诩手上,一门心思扑在了这个工坊里。
除了李子维因为要训练新兵走不开,其他几人都轮流守在了诸葛浩的身边,成了他的实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