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茶12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慕农被连山镇领队叫去问话,听领队意思是他想先回家就可以先回家。他已经那么费力的让自己半路返回了,为什么这件事还没有过去?好像有什么东西有什么人非要让他回连山镇一样!
他这个劫好像用各种方法,不同的样子对他进行围追堵截。陈慕农估计,那漂亮姑娘也是这个劫的一种样子。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对他用什么手段。反正不管是什么手段,他都要坚守本心, 岿然不动!
虽然东寓县令没有明确说在百山镇这里,月影国不会和他们风刃国继续交战,没有明确说战争停止。可是民间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他们东寓县已经安全,他们可以安心在家耕田种地,不用担心突然之间就会有月影国兵士冲进来抢夺他们的粮食 ,霸占他们的房屋田地。
不用担心,他们安全了!
那些种到田地里面的作物,也不会白种,应该是能归他们自己收割。
虽然修建城墙的人还没有回来,但整个东寓县各镇各村的人,都当做他们整个东寓县人已经安全,没有危险了。
各镇的集市比之前立刻热闹了一些,大家的神色已经差不多恢复到往日的从容,少了不久前的惴惴不安。
粮食紧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从外县运来的粮食很贵,几乎没有米运来补充到东寓县。绝大部分吃用的米还是东寓县自己原来存的米。所以周管事还是没有打算营业。看见对面的同行也是没有开门做生意,周管事就更不着急。就怕对方开始做起生意来,而他这边依然关门闭户。
周管事感觉好像不用担心打仗的事情了,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就去李家村看王小哥的儿子。
李小薇看见了周管事来了,知道他因为买不到米,他的如意酒楼还是关门当中。
李小薇也替他着急。李小薇开玩笑说不如周管事自己买地种水稻算了。
周管事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自己不懂种地的事情,他觉得很难,也没有信得过的可以用的人。所以这句话他也没有怎么当回事。
从李家村回去的路上,经过一些村庄的时候,看见田里面的禾苗在阳光下迎风舒展。它们会慢慢长高,开花,结出谷粒,最后变成金黄色的稻谷的时候,被收割回家。
他可不可以买地种粮食呢?周管事问自己。种多少年能挣回来买地花出去的钱?一年的收成除了付人工钱还能挣到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这些问题周管事都不知道。他觉得他还是不要想去种地比较好。
他觉得王小哥是很应该再买一亩水田,下一次去李家村他就要跟王小哥提这个问题。过一会又想不知道该不该提,他都成家有孩子了,他自己应该会想得到的吧?
回到连山镇,他爹娘告诉他吉祥酒楼今天在收拾打扫,好像要马上开门做生意一样。
周管事问第一米铺有没有派人来找他。他爹娘说没有。
周管事已经和第一米铺打过招呼,如果他们有米卖,价钱又掉下来了,就来找他。
他们没有来找,就是说他们也还没有买到米回来。没有米,周管事也没有办法。最晚应该六七月割水稻之后他就可以买到正常价格的米了吧?别人要开门做生意他又阻止不了,真的是有些郁闷。
周夫人就问周管事,他认不认识连山镇的大户人家,和他们有没有什么交情等等,能不能问他们借粮食,或者向他们买一些粮食行不行?价格高一点也行。
周管事首先想到谢老爷,认识是认识谢老爷,不过并没有比较深的交情,算有交往。但相比其他几位大户人家的老爷,他还是和谢老爷更熟悉一些,关系也算更深一些吧?
本来周管事的个性,是不想开口借的,宁愿少做一些生意,少赚一些钱。
不过现在问题是对头开始开门做生意,他也要想办法把门开起来才行。周管事就说去谢老爷家试一试。一向不愿意插手这些事的周夫人都说要和周管事一起出门去谢老爷家。
收拾了一番,周管事两人出门,来到了谢老爷家。
周管事很快向谢老爷家说明了来意,买米。
谢老爷并不吃惊,现在东寓县人没有了战乱的威胁,各种买卖都会慢慢做起来,变回正常。
谢老爷也是痛快人,大家都是连山镇人,困难时候应该守望相助。不过他也是半个商人,所以他提出来,他卖给周管事的米每斤比之前正常的米价高一文钱。
这个价格周管事是能接受的,他以这个价钱买米也不是长期的,只是暂时买,等镇上米铺正常供应大米, 他就可以不买高价米了。
周管事对谢老爷是很感激的,如果没有谢老爷卖给他这些米,他自己是没有办法以这个价钱买得到这么多米的。还好他们连山镇有这么一位产粮食大户。
最近周管事也知道自己能种粮食是挺好的,可是他一个从来没有耕过田种过地的人,真的可以吗?
周管事解决了米的问题,就开始着手如意酒楼的重新开门做生意,工人要喊回来开工,各种采买要安排上,猪肉的供应也是没有办法解决,那个就不管,其他的鸡鸭鱼蛋鲜菜干菜这些都问题不大。
这一次他干脆就把大门口的牌匾换了,也想不出来更好的名字,就换成如意楼。
李家村人也自然就知道了那些在集市街头在田边地头传递的消息。在百山镇,两国兵士虽然还在驻守,还有对峙,但因为两边人都不想打起来,月影国也撤走了大部分的兵力,所以他们东寓县现在没有了打仗的威胁。
大家高兴是很高兴的,庆幸没有拖家带口带粮食去乌泞县避祸,去了乌泞县,出门在外,去到新地方各种安置可能又要花钱,平时花费肯定也不如在家节省,加上还要损失最少一造的粮食。
也不知道那两户人家什么时候会回来,希望等他们村里收了粮食他们再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