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慕容骁呵呵一笑,
扬手一木,
开篇唱个肥喏:
李杜文章千古传,
风流绝代笑青山。
多情自古别无岸,
留取诗心系小船!
在唐代,要出名,“武作侠客,文作嫖客”才能风流百代,当然前提是武者武功卓绝,文者文华盖世。前者如尉迟敬德,勇冠三军,“马上三夺槊”;后者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开放的做派要从李世民算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老爹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胡人风俗很乱,“扒灰”,算不得稀奇。所以武则天可以在太宗死后成为儿子高宗的皇后;杨贵妃则上了公公唐玄宗的床。皇上都带头风流,平民更该自由。
王小波在《唐人故事》里说,当时的长安城里的成年男子,都被姑娘们亲热地称为“舅舅”,且不论是否杜撰,多少有些映射些现实,可见当时的确开放。
且看看唐人如何风流,武的从略,单说文客。领军四人,大小李杜。
先说小杜。杜牧26岁就中了进士,可升官不快,30出头了,还只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就是后来被扯进“牛李党争”的牛政客)的幕府当个小官,上班地点在扬州。当时有“一扬二益”的说法,这“扬”指的就是扬州,除了首都长安,扬州就是全国最繁华的都市。
那时扬州是著名的红灯区。一到晚上,全域的歌楼夜总会有上万灯笼打出来,“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如仙境”(于邺《扬州梦记》)。
杜牧是单身汉,每天下班后就爱往其里钻,如鱼得水,夜生活搞得丰富多彩。等到杜牧任满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提醒了一句:你还是应该注意点身体啊。
杜牧马上抵赖说“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自己还是很注意为官形象的。
牛僧孺笑笑,让人拿来一大堆暗访记录,杜牧一看,都是牛总派当差夜里跟踪记录的报告,上书“某年某月某晚,宿某家,平安无事”等等。
杜牧大窘,羞得连忙磕头。多年后老领导牛僧孺离世,杜牧亲自捉刀墓志铭,比给自己的墓志铭写得还好,以表知遇之恩。
后来杜牧回忆在扬州有当差护航逛妓院的日子,写下了著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虽然他在扬州过得肾亏脚软,但写出了不少关于扬州的经典诗篇,以至于后人一提起小杜,就想起扬州。
离开扬州后,杜牧贪色的毛病没改。一次,李司徒宴请官员,因为杜牧身为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组长),李司徒怕被双规没敢请他。李司徒的家妓号称第一,杜牧很想去做个评委,就主动托人跟李司徒打招呼,要求赴宴。李司徒没办法,只好请他来。杜牧在家已经喝得脸似猴屁股,到了李司徒家,直着眼琢磨李的众多美女。又喝了一阵后,杜牧借着酒劲问:听说有个叫紫云的,在哪里
李司徒指给他看,杜牧瞪眼扫描了半天,说:果真名不虚传,应该送给我。众人皆笑,他却皮厚当没事。
当然,情圣小杜也偶有失手的时候。一次他到湖州散心,湖州刺史顺便拍马,把附近的歌妓舞姬都召来让他做专业鉴定。杜牧嫌不过瘾,提出在湖边办一次大型“50进20”的选秀活动,这样他就可以挑一挑全城的美女。
刺史够兄弟,真的照办。但是杜牧眼睛太毒,看了一整天,竞选不出个“最上镜小姐”。眼看要散场,一名妇女领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上台,杜牧按照“美女标准”仔细打分,盯着小姑娘钻研了好久,大为满意。他当场跟母女说:10年内我会来这里做刺史,要是10年不来,就请另嫁。然后重金下了聘礼,满意地走人。
不料事情不顺,杜牧折腾了14年才混上湖州刺史。到任一看,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因为有10年保鲜的约定,杜牧愿赌服输,只能又用老办法解决——写情诗。
一首《叹花》情切切:“自恨寻芳到已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倒不是杜牧专情,大概只是想多个妾而已。
这不是杜牧第一次情场失意了。杜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爱上了他领导的歌女,叫张好好的。自从见到此美女,小杜没事就往领导家跑,三天看不见心抓挠。但张好好是领导家属,杜牧苦于有贼心没贼胆。
后来领导的弟弟和杜牧色鬼所见略同,也看中了张好好,捷足先登纳为小妾,杜牧连饱眼福的机会也断了。直到杜牧调到扬州,还一直怀念着张好好。几年之后,杜牧偶遇旧日梦中情人,眼泪鼻涕乱飘,伤情之下写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杜牧的书法本不是强项,写不过颜柳等大腕,但一股春情可能憋得太久,一爆发出来别有风韵,以至于杜牧手书的《张好好诗》成为传世珍品。流传至今的《张好好诗》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后来被民国四大公子之一、收藏家张伯驹购得,最后捐给了国家。如今诗人不如意只会在舞台上脱裤子念诗,小杜失年都搞出了一件国宝,水平实在是有分别。
张好好诗
唐·杜牧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