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荀攸比荀攸年长,入仕也比荀彧早,在朝中地位比荀彧高了一大截,甚至在董卓乱政前后,已经有资格出任一方郡守。
而荀彧本人,则守宫令,也就是给天子准备笔墨竹简的秘书助手。
能得荀攸这样的人才辅佐,曹操自然高兴。
“文若,再来几个!只一个荀攸,不够!”
见曹操一脸急切,荀彧却并不着急。
“嗯,我平日结交的人才之中,还有一人姓郭名嘉,字奉孝。此人聪明过人,智谋还在我之上,与志才在伯仲之间。若主公愿意用他,必定如虎添翼。”
曹操大喜:“用,用!当然用!你举荐的人,我都用!”
曹操这番表态,让荀彧很是受用。
其实,荀彧是刘元起举荐的,而现在曹操嘴上说着刘元起鲁莽第一,但对刘元起不少地方都是很信任的。
就比如荀彧,初来投奔,曹操还多少有些怀疑,怕刘元起言过其实,把荀彧夸的太过。
结果这段时间相处下来,发现荀彧的能力自己一直都没摸到顶!
至于荀彧举荐的戏志才,也确实是人才,在降服张邈、收取陈留这件事上,和刘元起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事实也如二人所料,不光张邈归附了曹操,陈留郡也不战而得。
今天荀彧举荐的荀攸,更是天下有名的名士,当初大将军府征辟天下名士之中,就有荀攸。
曹操本身也听说过荀攸的名头,荀彧向他举荐这样的贤才,那他对荀彧的能力便更加高看一眼。
以至于荀彧所说的郭嘉,曹操也寄以厚望,对荀彧接下来要举荐的人也满是期待。
“我素日结交人才中,有太丘令陈寔之孙、平原相陈纪之子陈群陈长文。此人平日里和济北相孔融来往密切,才华出众,主公若是有意,我也可以召他前来。”
曹操听的又是一阵狂喜。
陈寔的名头,他也是听过的。
这可是大汉朝的道德标杆,别看平生只做过个县令,但实际上,朝廷几次想用他出任公卿,奈何一直被拒绝,这和花钱买官的曹嵩、崔烈之流截然不同,曾几何时,也是曹操心中的榜样。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在刘元起的撺掇下,如今曹操早早有了野心,什么效仿周公,匡扶汉室,都成了挂在嘴上的假大空。
至于陈纪,这和荀攸一样,也是当初受大将军府征召入朝为官的天下名士。
由此推之,陈群也不是常人。
并且,能和孔融结交,显然确实有两下子。
虽说孔融这个人好虚名,但才能确实是有的,当然,特指文才、嘴皮子功夫,不是说其他的。
而孔融平日里结交的,也都是当世名人,这么一看,陈群的能力就更令曹操期待。
不过曹操如今求贤若渴,不光想得到陈群,连陈群的老子陈纪都给惦记上了。
“文若,陈纪名声不错,我觉得征召他入朝担任公卿可好?”
荀彧笑了:“这自然是好事。陈家父子一起入朝为官,必定更加感激主公,更愿意为国效力。”
“那……继续!还有没有别的人才?荀攸、郭嘉、陈纪、陈群,这才四个,不够,远远不够!”
荀彧心里一紧,开始有些担心了。
自己是结交了不少人才,但现在手头上能用的,还真没几个。
之前董卓控制司隶后,西凉兵经常在颍川、汝南、陈留一带劫掠,颍川郡不少人都外逃避祸去了。
还有一些,如辛家前几年到了冀州做官,袁绍窃取冀州后,都成了袁绍的部下。
犹豫再三,荀彧做了最后的努力:“主公,我还有一密友叫钟繇的,之前在长安担任黄门侍郎,军师大人迎天子回来后,他也弃官回乡,如今正在颍川老家!主公若愿意用他,我也能请他来此!”
“好好好!钟繇之名,我也略有耳闻,他到了之后,我一定委以重任!再来,再来几个,多多益善!”
荀彧终于有些崩溃:“主公,没了,真没了……”
“啊?这就没了?军师说你结交的人才很多,有你帮忙,以后完全不用为人才犯愁啊!怎么就没了?这家伙终于说错了一次?”
曹操不忧反喜,脸上居然露出了鸡贼的笑容。
不用多说,这货已经准备去见见刘元起,当面嘲笑一番。
但荀彧一听,却吃了一惊。
“军师大人居然这么看得起我?那我不能让军师丢人!”
于是,牙一咬,荀彧决定把家底子给掏出来!
“主公,如果您愿意用我荀家的人,那我倒是真可以再举荐几人!”
“好,好啊!荀家的更好!来多少要多少!”
曹操对荀家极有好感,而且荀家名声一向极好,得荀家一个家族效忠,那不光是现在能贡献一大波人才,关键自己的儿孙以后也能得到荀家的辅佐。
荀彧于是硬着头皮,把自家亲眷能用的一股脑都给报了上来。
“我三哥荀衍、我从兄荀乐、从弟荀棐,此三人都才能过人,不说能济世救民,但出人一方郡守是没有问题的。”
曹操大喜:“你说行,那他们就一定行!还有呢??”
这一次,荀彧彻底崩溃:“没了,真没了!主公,要不你找军师要人吧?我是真的没人举荐了!”
曹操一阵挠头:“可这次本来就是军师要人的,你现在让我找他,这怎么行?”
荀彧一阵无语,内心有很是惭愧,感觉对不住刘元起,让刘元起失望了……
见荀彧真的被榨干,曹操就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荀攸、陈纪成名已久,他们入朝,可以担任公卿,那就只有六个人能够到弘农、河东任职。”
“河东郡守、弘农郡守,这就要用掉两个。”
“剩下四个人,怎么看也不够!”
“算了,看来左右还是少不了找军师帮忙。”
“他说荀文若靠得住,文若就给我举荐了八个人才!若他再说谁靠得住,每个人都给我举荐八九个人才,那很快咱就不用为人才犯愁了!”
这么一想,曹操又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