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南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年春天,北京的朝堂上,发生了两件大事。zicuixuan
一是,万历皇帝终于同意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读书。万历十七年状元,翰林院修撰焦竑,出任皇长子侍读。
九江茶税局的税监王安,被调回北京,在朱常洛身边担任大伴。
这一政治事件,被朝臣们视为决定性的胜利。
为国本,他们争了十多年,皇长子本该在八岁就出阁读书,现在已经十四岁才出阁读书,比真实的历史,还晚了两年。
这是不是受到了舜华这只穿越蝴蝶的影响?
因为她的穿越,王锡爵没有像历史上那样,一生气就撂挑子不干,忍辱负重地撑了下来。
所以,她间接影响了朱常洛?
第二件大事,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觐见万历皇帝。
这两件事,都是王衍爵在书信里顺便提到的。
袁家村的舜华姐弟,关注不到朝堂上发生的大事,秉哲兄弟继续回白鹿洞书院读书。
舜华,在忙她的纺织厂。
赤湖那边,用淤泥沤过的苎麻,很轻易地,就能从麻杆上剥下来。
面上的青皮,已经沤烂,用湖水一洗就掉了,露出淡黄色的麻丝来。
这些还保持着皮状的麻丝,被运回纺麻车间,撕成一条条均匀的细丝,通过水力纺车,纺成麻线。
舜华订的是十六个锭位的纺车,在水力的推动下,转速比手摇纺车快,且是匀速的。
马老板带来的熟手师傅,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十六个锭位。
轮到舜华请的工人们上场,顿时手忙脚乱。
连自以为能干的袁李氏,也顾此失彼,一会儿喂多了麻丝,织成的麻线,一段粗,一段细。
一会又来不及加麻丝,麻线断掉了,锭子空转。
半天下来,妇女们都有些泄气。
舜华看了半天,只好调整方案,一人只照顾一个锭位!
这下从容多了,绩麻是每个妇人都会的,她们知道如何保持麻线的粗细。
这时代的人们,要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械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舜华不急。
磕磕绊绊地,也纺出了一百多个合格的成品,其余的全是废品。
第二天以后,成品和废品的比例,一天天地缩小,毕竟是女人们从小做惯的活计,她们从最初的慌乱中,很快就摸索到了经验。
舜华从几十个学习纺纱的女工中,挑选了四十个心灵手巧的妇人,分两班纺线。
其余的,放到织布车间,练习织布。
这些敢于走出家庭,出来做工的女性,舜华不想让她们失望。从分麻、纺麻、织布,到缝制麻袋,总有一个职位适合她们。
马老板的织机,是用来织布的,梳板的线孔比较细,排列比较密。在舜华的建议下,根据织麻布的需要,进行了改造。
一台水力纺车纺出的纱,需要两百多个织工加班加点,才能勉强消化。
舜华的织布车间,还没有请到那么多工人,眼看着麻线在仓库里越堆越多。
这天,袁鸿泰来厂子里参观,见堆成小山似的麻线,不由得着急起来:“这样下去,纺车是不是要先停产?”
舜华苦笑:“请不到那么多织工,只好如此了。”
走在他们身边的袁四爷,给出了一个主意:“华姐儿,你两个伯娘白天在纤绳厂做活,你给点麻线给她们,她们下工后可以帮你织麻布,家里的织布机是现成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舜华一拍双手:“哎呀,四爷爷给咱们出了个好主意,咱们可以做外发加工嘛!”
女人们要做家务,抽不出时间出来做工,但她们家里都有织机,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织麻布。
“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四爷爷,你真是我们的老宝贝!”舜华高兴地说。
袁鸿泰也赞道:“四爷给咱们解决了大麻烦。”
舜华拟定了一份外发织布的通知,贴到码头镇和袁家村的告示栏上。
码头镇的方族长,出让土地给舜华建厂,舜华也投桃报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