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74章 战术训练【1 / 1】

盗帅夜留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鸿飞的军士营严禁克扣士兵薪饷伙食,良好的伙食标准保证了士兵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气神。

军士营的训练场上热情高涨,士兵们龙腾虎跃,班长们嘶哑的呼吼声震耳欲聋。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训练场边竖起的几个鲜红色的大字标语,已经深深刻在军士营每一位士兵脑中。

宋鸿飞非常注重每一位步兵必须具备的“步兵五大技术”训练: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和刺杀。

良好的单兵技术,再加上良好的体质体能和战术动作,是一切战术训练的基础。

经过这段时间以来脱胎换骨式的整训,军士营士气高昂,精神面貌换了一个样。士兵们一个个身强体壮,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一举一动间都带着军人特有的虎虎生气。

络绎不绝前来军士营观摩取经的各个部队和各级的长官们发现,一支虎狼之师的精气神已然彰显无疑。

宋鸿飞尤其强调步兵技术训练要与战术训练紧密结合,他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很新颖、很先进的战术思想,包括“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小群多路攻击、三猛战术”等战术原则,整天带着官兵在训练场摸爬滚打,跑各种战术。

当然,宋鸿飞自己心里也承认,他是占尽了穿越而来开挂般的便宜,这些先进战术是后世的人们经历了多少年的战火经验,用鲜血和人命总结提炼出来的。

“装备精良的职业军人以专业和精悍的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克敌制胜!谁人最强?我们最强!”是宋鸿飞灌输给军士营每一位官兵的战斗理念。

有了“民24式”半自动步枪、mp28冲锋枪和“民24式”通用机枪的强大火力配置,宋鸿飞制定的一系列战术战法和战斗编组不断得以实训推广。

“三三制”,是最基本的战斗队形编组,也是其他战术实施的基础。通常在一个步兵班内划分3-4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3-4人,各人分工不同,精确到个人如何编组战斗,一人负责进攻,一人负责掩护、警戒,一人负责支援,以有经验、有威信的士官或老兵任小组长。

“三三制”有多种战斗队形,如横竖一路、左右梯次、前后三角,根据敌情、火力、地形条件灵活运用。通常人与人的间隔约5-6米,组与组为20-25步(10-15米),以展开队形后便于指挥、联络、协同、利于战斗和运动的原则来确定。

三个战斗小组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又构成一个战斗分队,各级分队根据其作战性质、任务、范围等情况,都可适当采用三三制。

作战时,“三三制”编组的战斗分队呈扇面散布在战场上,队形疏散,火力集中,一个步兵班进攻或防御的宽度、纵深通常可达百米,可用最小的伤亡达到最大的战术效果。

“四组一队”,是班组的战术编制和配合,例如一个班12人分为4个战术小组。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一个战术分队有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投弹组、支援组、掩护组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样各组的协同作战,其发挥出来的效果往往是“1+1大于2”。

这样的战斗编组和战术战法,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斗力,以栓动步枪的火力密度根本玩不转,在没有大量装备自动武器的部队中是无法想象的,前来观摩取经的其他部队的各级长官可谓大开眼界,经受了震撼般的心灵洗礼。

华夏国的近现代军事思想,深深受到苏国的影响,苏国援建的黄埔军校更是全盘照搬了苏俄建军的经验,其教学中极端重视政治教育、主义教育,以至于军事课程、军事技术和军事专业的教学训练时间被过多占据了。

黄埔的军事教官大多来自前讲武堂和保定军校,虽不乏精英人才,但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近代落后的军事思想环境中,更因为苏国顾问对黄埔的教学影响力极大,黄埔基本就全套按照苏国军队的操典。

因局势和战争的需要,在北伐完成之前的黄埔前六期学员的教学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类似于速成班,只会简单刻板地遵循苏国的军校教育和训练理论。在早期的北伐和内战中,基本都沿用苏国梯次波浪式集团冲锋的战术理念。

受过严格政治教育,有着严厉军纪约束的基层官兵,以人力弥补火力的勇猛冲锋,关键时刻以白刃格斗近战肉搏。华夏国内的战场火力、烈度、攻防战术、军人素质都非常低下落后,面对火力弱、素质更差的对手,波浪式集团平推往往也可以赢得胜利,但是往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但是碰到东洋军队时,其在技术兵器、战场火力、战争烈度、战术、攻防节奏、士兵素养各方面都碾压华夏国军,战斗力远超华夏国军队。和这样的敌人战斗,就远远不是靠人靠精神就能解决了。

东洋军队一个配备了数挺重机枪和掷弹筒的中队规模的战术分队,战斗时加强大队或联队步兵炮的火力支援,其战斗力可超过华夏军队一个营,甚至一个团。在东洋军队密集、强大的炮兵火力压制下,传统的散兵线波浪式冲锋只会徒增伤亡,毫无作战效果。

华夏军队长期沿用的步兵防御阵地及支撑火力点部署,或是按照一战时的德军操典,重机枪部署在阵地前方两侧,以交叉火力杀伤敌人。或是按照旧苏俄操典和内战惯例,部署在阵地正中,以求能最大程度瞰射发挥火力。

直到全面战争前期,面对强大炮兵火力的东洋军队,华夏国军依然沿用老旧的线性防御理论,按照苏俄和德军的旧式操典布属。

长城抗战之时,中央军关雨东之25师在古北口一线山头制高点当面的暴露区域部署重机枪火力点,首先就成为东洋军队远程炮火的打击目标,遭到绝对优势的炮火压制,一下就损失惨重。

直到在“德械师”组建调整中,华夏军队才逐渐学习和操练了德式新战术,如战术突击群战术等。但是,德式战术讲究火力和机动性,长期深受苏式旧军事思想影响的华夏国军将领整体战争思想落后、思维僵化,往往只会死板僵硬的照搬,并不能灵活变通运用。

华夏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东洋国军队却几乎是所向披靡,固然有双方国力、军力相差悬殊的原因,但华夏军队各级指挥官旧式军事思想和战术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宋鸿飞在军士营严加演练,从单兵技战术动作、班组战术、排战术,到步兵连一级的各种地形环境下的进攻、防御战术,到各种战术、各种战斗队形之间的转换,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演练,军士营士兵都已达到了有条不紊、默契到位、熟练掌握的程度。

经过严密的对比演练,教导总队的头头们也发现了,1支10发弹匣的“民24式”半自动步枪在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兵手中,战斗射速可达40发\/每分钟,能压制对方3支5发弹仓的栓动步枪,一个战斗班的步枪火力就能轻松压制对方一个配备了轻机枪的步兵班。

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往往会忽略掉,“民24式”半自动步枪792mm口径全威力弹药的威力大,后坐力也较大,士兵刚接触时心理上也有点畏惧,瘦弱的华夏国新兵在据枪射击中较难保持稳定,对半自动步枪的掌握和射击训练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教导总队的伙食待遇好,尤其宋鸿飞的军士营严禁克扣粮饷,伙食更是让别的部队眼热万分,带来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士兵身体变得强壮了,没两个月军士营的士兵平均体重增长了近5公斤,一个个身强体壮、龙精虎猛的,承受半自动步枪的后坐力自然就不在话下。

宋鸿飞认为,东洋军队65mm口径的三八式步枪后坐力小,十分适合身材矮小的东洋人,从这一方面来看很有针对性。

宋鸿飞认为,中间威力弹药的步枪更适合华夏国士兵的体质。他不由又有点着急,兵工署中间威力弹药的弹道试验定型进展如何?

对此,俞大维的回复是:“研究进展顺利,但定型生产尚需时日。”

宋鸿飞也知道,工业建设不是短短三五年就能有根本性改变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时不待我,只叹奈何。

先进的“民24式”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与先进的战法、战术相互配合,可谓如虎添翼,军士营和整个教导总队的战斗力暴增,一支虎狼之师的精气神和强大战斗力就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