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358章 书院叁【1 / 1】

朔望月7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358章书院叁

感谢背水和念昔两位的推荐票。

魏伯言也笑道:“这小子是有几分贼性。”收敛笑容,正色介绍道:“这位陈时老先生,乃是当今的农学泰斗,这几十年,老先生行遍大江南北,教授农桑之道,活人无数。”

沈放与魏伯言相识正是因为粮食一事,当下恭恭敬敬,再次见礼。

陈时挥挥手道:“罢了,你们去罢。日后若是来了书院,不妨多来跟老夫聊聊。”

沈放与魏伯言告辞而行。魏伯言道:“你可是奇怪,为何这书院之中,还有人教授农桑?”

沈放道:“确是有些惊奇。”

宋时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民间的私塾、书院也都是以儒学为主。此外朝廷又有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科学堂。可这农学却是少之又少。

魏伯言笑道:“不单是农桑,工匠冶金、商贾买卖,九流十家,只要是有用之学,这书院都教。方才那位陈老先生,我说了名姓你也不识是否?”

沈放略有些不好意思,道:“小子眼拙。”

魏伯言道:“这怪不得你,世间皆以君臣文武为贵,真正大利百姓的反而声名不显。这位陈时老先生乃是如是庵全真子陈旉之孙。”呵呵一笑,道:“陈旉是何人,你也不知,是也不是?”

沈放皱眉道:“可是作《农书》那位?”

魏伯言倒是一愣,奇道:“你倒是知道。”

沈放神色一黯,道:“我六师兄有本《农书》,引以为宝。师兄尝对我说,陈旉此人,精研农桑,惠及百世,叫老百姓都吃的饱饭,叫老百姓都穿的暖衣,这才是真正的大贤。”

魏伯言似也知道谢少棠之事,沉默数息,才道:“不错,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土里刨食的生计看似粗陋,却是民之根本。你可知道占城稻?”

沈放道:“所知不多。”

魏伯言叹道:“小小一棵稻谷,却叫大宋人丁过了万万之数。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真宗以江、淮、两浙路遇天旱水稻欠熟,遣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发三路,并公布种植方法,择民田试种。此后,占城稻与晚稻配合,谷物产量大增,苏常熟,天下足。何为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自然国泰民安。”

沈放点头道:“先生说的是。”

魏伯言道:“如今人都道这占城稻乃是交趾传来,但陈时老先生说,这稻种其实与占城本地的稻谷也是不同。乃是商贩从交趾带来,又在福建多年培育而成,熟的更快,也更是耐旱,便是如今占城本地的稻谷,也无这般好。这一样的稻谷换个地方栽种,却是大大不同。南橘北枳,气候、水文、甚至泥土,这其中的学问也是叫人吃惊。”

沈放道:“此际我才明白先生所言,‘有用’二字意味,这书院不拘一格,果然大是不同。只是我看天下读书人,都是为了当官,学这农桑之术,岂不是自断前程?”

魏伯言道:“陈老先生门下弟子,你适才也见了,可见他们有何不甘?”

沈放回想一二,摇头道:“那一众人各个双目有神,想是由衷的钟爱所学。”

魏伯言道:“此间人未必都是淡泊名利,但人人都想做出一番事业。”

说话间两人迈过一座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桥前方终现一道门户,其后,亭台楼阁,建筑规整,井然有序。

魏伯言道:“此间有屋百余间,前三进院落都是讲堂,后二进乃是藏书楼和研习之所。还有亭台论道之所,你随便看看,若是有什么想学的,不妨再来寻我。”

沈放微微一怔,若前面陈时半是调侃,如今魏伯言之语,分明是希望他能在此学些什么。只是为何如此,却叫他有些捉摸不透。

这书院看似无奇,但凭那陈时和魏伯言之语,定是大不寻常,难道此处还有什么武林高手,能教自己绝世武功不成?

沈放一念闪过,自己也是哑然失笑,天下哪里来的这么多高手,武林高手又怎么会进书院。何况先前听魏伯言之语,分明对武功并不如何看重。

沈放自不会直言,知道魏伯言还有事要做,当即拱手道:“先生自便。”

魏伯言转身回头,竟是返回石桥去了,似是此番前来,就是专程送沈放来此处。

沈放也不多想,进了书院。第一进院落便是巨大无比,中心乃是一个大大的广场,几可跑马,两侧通廊之后,尽是房屋,有的房门紧闭,有的开敞,都有人在内讲学。

一入此处,便觉天然一股庄严肃穆之气,沈放脚步也下意识轻了许多。他倒也有兴趣看看此处还教些什么,与旁处有何不同,随意走到左边廊下,一间间屋看过去。每过一处,便透过门窗往内看上几眼,听上几句。

每一室中,多的三五十人,少的也有二十四、五人,少年人居多,也不乏中年学士。连听几处,讲的也多是儒家经典。沈放轻手轻脚,屋内师生皆是全神贯注,也无人注意于他。

沈放对儒家五经并不在意,又看了几处,便移步去到二进院落,此间与前面相仿,只是院中多了些花草树木,两旁连廊后的屋舍更是密集。

沈放照旧放慢脚步过去,第一间屋内却是只有三人,一个七八岁的稚龄童子正伏在案上作画。身后站着两人,其中一人身材高大,白白胖胖,头发稀疏,竟是画院待诏梁楷,另一人年近四旬,眉目细长,一身青衫,正伸手指点那儿童作画。

沈放与梁楷在林府相识,曾接连联床夜话三日。梁楷为人豁达诙谐,书画双绝,胸有丘壑,沈放也大是敬佩。此间见到,自然不能装作不识,沈放轻轻咳嗽一声。

屋内三人都听到声响,那童子第一个扭头望来,却被那青衫男子一掌打在头上。梁楷也回转身,一眼望见沈放,喜上眉梢,道:“沈小弟,你怎么来了?”随即却是眉头一皱,道:“怎生如此憔悴?”

沈放这半年心力交瘁,心头始终压着万斤巨石,又是接连受创,此际面色苍白,比初见梁楷之时气色更要差了许多。

见梁楷拳拳关切之意,溢于言表,拱手道:“见过梁兄。小弟近染微恙,已是好的多了。”

梁楷招手道:“我昨日还说起你,本想去林家看看你,如此之巧,不想今日你倒是就来了。”

对身边那青衫男子,道:“这便是我与你提起过的沈放小友,见识端的与众不同。”又对沈放道:“这位李嵩先生,乃是我至交好友。”

李嵩乃是钱塘人,画师李从训的养子,也是画院待诏,一代名家,在临安正当风时。

沈放上前躬身见礼。

李嵩衣着整洁,一头黑发梳理的整齐,与不修边幅的梁楷截然不同,待人接物也是客气,面带笑容,与沈放寒暄几句。

三人身下,那童子仍伏在案上作画,眼看画完,此际抬起头来,笑嘻嘻道:“白脸哥哥,你瞧我画的怎么样?”

沈放适才已经看了几眼,见他画的乃是一副山水,高峰松石,小桥人家,用笔自如,浓淡相宜,颇有几分神韵。连连点头,夸道:“笔墨雄奇,峭拔劲硬,画的极好。”

那童子笑逐颜开,沾沾自喜,得意道:“师傅,怎么样,人家夸我呢。”

李嵩还未答话,梁楷先笑道:“这孩子三天不打,就要飞上天去,沈兄弟莫要给他留面子,直说无妨。”

那童子噘起嘴来,看看沈放,又瞧瞧梁楷,不满道:“他说笔墨雄奇,峭拔劲硬,这八字对我,岂不贴切,我瞧人家说的挺好,大胡子,你莫要挑拨。”

李嵩板起面孔,道:“公越,你又调皮,好好听听人家怎么说。”对沈放笑道:“小友不妨点拨一二,这孩子顽皮的很,三心二意,不肯用功。”

他与梁楷乃是知交好友,听梁楷提及沈放,赞誉有加,今日一见,觉的这少年除了病怏怏,脸色过于苍白,看上去并无异处,心下也有考教之意。

沈放道:“不敢,不敢,在下并不懂丹青之道,岂有什么见地。”微微一顿,又道:“你这画正面看过去,青山巍峨,气势不凡,但若是侧面再看,却失了些许神韵。我说的或是不当,你这画似是劲道都在皮,而非骨上,故而有形无质。”

那童子姓马,听沈放之言,登时不服,道:“什么叫在皮不在骨,莫要故弄玄虚,你倒画个骨头给我看看。”

沈放摇头道:“你这处画的便好,桥中有骨。”伸手指向画上一处,两指在空处落下,双指微微一并,另那处稍稍鼓起。随即笑道:“你年纪尚小,想是看的山还不多,多出去看看山川大河,这笔法自然就有了。”

马公越左看右看,呆了一呆,摸摸脑袋,道:“你这么一拿捏,倒似真有几分道理,这么说,看来师傅还真没骗我。”

李嵩一指敲在他头上,气道:“劣徒!为师骗你作甚,你只知照猫画虎,临摹前人画作,对着院里的假山水池,凭这个,就想画出大江大河?要知得形易,得神难,得意更不可求。”转向沈放,道:“这位小友真的不懂画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