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448章 林朝阳只有一个啊【1 / 4】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杜蓉比林朝阳大了两岁,但两人进燕大图书馆工作的时间相差并不多,78年林朝阳来时,她也才刚刚工作了一年。

所以他们既是同龄人,也是关系不错的同事,几年时间下来关系一直不错。

哪怕后来林朝阳逐渐成名了,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杜蓉依旧把他当成当年那个刚进图书馆的朴实青年。

一直到后来林朝阳出现在图书馆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少,之后又一年多没出现,今天再见,她的内心突然涌起了无限感慨。

这一年多时间里,关于林朝阳的消息大多是从报纸和杂志上得来的,偶尔还有电视报道。

原本亲近的印象在时间的冲刷之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陌生了。

媒体消息的不断传播,更把林朝阳的形象在同事们的心中更进一步的推远,今天拿奖了、明天签售会火热了……

林朝阳的形象就这样在杜蓉和同事们的心中慢慢变得模糊,也变得不可触碰。

林朝阳跟大家的距离好像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一下子就拉开了。

再次见面,哪怕大家聊的热火朝天,但心里仍然有些疏离,甚至是惆怅。

听着杜蓉的话,林朝阳笑容柔和,“你也很难见啊,一年多也才见了你一面。”

林朝阳的话把自己放在了和大家一样的位置上,充满了亲和与对老同事的想念,让大家心情愉悦。

他又跟大家闲话了一阵,看着还有些时间,便去到了谢道源的办公室坐了坐。

见到林朝阳,谢道源很是高兴,关心的询问了他这一年的经历,林朝阳简单的聊了聊。

“这样也挺好。年轻嘛,多走走、多看看是好事。”

跟谢道源聊过后,林朝阳来到图书馆的会议室,此时距离座谈会开始还有十多分钟,已经有不少人坐在座位上了。

“朝阳,你来了!”谢勉是今天座谈会的主持者,也是在场唯一一位他认识的人。

林朝阳和他打了个招呼,坐在了他的身旁,谢勉又给他介绍在场的这些人。

里面都是学生,有燕大本校的,都是五四文学社的骨干力量,有隔壁几所学校的,也都是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业余作者。

十几个人里有男有女,年纪都在二十出头,一派青春气息。

早几年的大学生里老三届很多,导致学生们总有不少面目沧桑的“前辈”,这几年不一样了,几乎都是正儿八经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进的大学。

这些人见了林朝阳,脸色亢奋,眼中放光。

林朝阳这两年已经很少出现在燕大校园里,即便来也是直接朗润湖公寓,跟校园里的学生、老师们交集也变得越来越少。

在场的这些人里,最大的都是82级的学生,陶玉书毕业那年的秋天他们才刚进校园。

今天在场的84级、85级学生甚至有不少人都没见过林朝阳,只是听闻他这位当红作家是在燕大图书馆工作的。

这些人里也不乏入学之后想去见见林朝阳庐山真面目的,但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林朝阳已经很少去图书馆了。

因而这些学生在见到林朝阳后都显得很兴奋,燕大里学问高的知名教授很多,但作家并不多,尤其是名气大的作家就更少了。

林朝阳如今名满全国,在文学界可以说红透了半边天,今天这些学生里所有人或多或少都看过他的作品,甚至还有不少人是他的忠实读者。

跟学生们微笑致意后,林朝阳与谢勉闲聊着。

在两人闲聊的时候,许多学生的眼神依旧放在林朝阳身上。

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先锋小说的创作技巧探讨,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

谢勉先是讲了一番开场白,然后是中文系的另一位青年教师发言。

最近一年,先锋小说在国内文学界异军突起,成了不少文学青年追捧的文学新潮流。

所谓“先锋”,并不具体指向哪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而是一种风格。

通俗点来讲就是现代主义,它既可以是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也可以是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

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状态。

这股风潮的兴起还要从去年年初时说起,2月份《沪上文学》发表了马原的《冈底斯当然诱惑》。

3月份又有《人民文学》发表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这部小说还是陶玉书编审的。

这两部小说前后脚发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很快便在青年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并且在国内的一年当中,发酵出了不小的影响力。

年轻人嘛,崇尚自由、追求特立独行、反叛传统,先锋小说的出现可以说是正对了一部分人标新立异的胃口。

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基本都是业余作者,但大多是出身名校,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文学素养都是过硬的。

许多人热情洋溢的诉说着自己对于先锋小说的理解,长篇大论,口若悬河,听的人不明觉厉。

有几个人不知道是不是看林朝阳今天也在现场,在发言的时候还特意将他的几部小说拿出来讲了讲,给归结到了先锋小说里面去。

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赖子的夏天》《梵高之死》和《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先锋性就在于它所塑造的巨大的荒诞。

生活的虚假、自由意志的缺失、个人隐私的被侵犯、乌托邦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以及人性在其中的发展与探索,这些因素无不是先锋文学所应该具备的最典型的特质。

看完这部小说,我脑海中想到最多的就是董乐山先生所翻译的那部《1984》。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两者可以说是不分伯仲。

身为读者,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幸福……”

连着好几个人讨论林朝阳的小说,而且全都是以赞扬为主,让座谈会的走向变得有些不正常起来。

众人提到的这几部小说在林朝阳的作品序列中风格确实算是现代派的,他们夸的也都算是有理有据,只是听起来总感觉稍显生硬。

毕竟林朝阳写的时候,“先锋”这个词还没流行开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