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芭比》这部电影上映满一周后,首周末151亿米元的票房成绩继续亮瞎所有人的眼球。
国内外的媒体人都没有想到,李俞一个来自华国的导演居然能拍出很符合西方郭嘉观众口味的影片。
如果说上次的《海王》只是运气好,那么这次的《芭比》又该怎么解释呢?总不能再用一句运气好带过吧?
如果仅凭运气就可以拍出两部全球票房大卖的电影,让那些好莱坞的导演们情何以堪?
电影上映一周后,各国的媒体、影评人纷纷开始评价这部全球大热的影片。
英吉利《每日电讯报》的罗布克林对《芭比》给出正面积极的评价。
他们给电影打了四颗星,并夸奖影深具怪异性,构思巧妙,一百多分钟的时长里经常能令人捧腹大笑。
他们还说影片从讽刺的角度出发,热情而调皮的榨取观众的热情,而这种角度更容易引起年长观众的共鸣。
米国的影评人凯西·史蒂芬在《综艺》上发表评论,说导演和制作团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芭比娃娃的内涵,演员阵容也很出色。
另外一名影评人杰米·吉拉卡在icbook表示《芭比》是她年度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她还敦促评论家和奥斯卡投票人给影片一个奥斯卡提名。
奥斯卡肯定不会听她一个评价家的话。
奥斯卡金像奖从本质上说,和港岛金像奖没什么区别。
都是地域意识严重,有点圈地自嗨的感觉,对圈子外的人歧视不是一般的严重。
不过由于好莱坞电影比港岛电影强大太多,所以奥斯卡还是能让无数人向往,港岛的金像奖则是逐渐沦为笑话。
这跟实力有关,倘若今天的港岛电影还是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辉煌,还是那个东方的小好莱坞。
那么港岛的金像奖今天还是会有排面,即便人们知道很不公正,也还是会想要得到金像奖的认可。
这很现实,有些时候就是这样,明明某一个圈子很排外,很歧视外面的人。
但由于他们的实力强,很多人明知道概率很低,还有可能会遭到羞辱,还是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这个圈子。
因为挤进这个圈子的利益太大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华国的演员在奥斯卡拿到影帝或者影后,他回到华国可以凭借这个奖项混一辈子,并且可以混得非常滋润。
同理,现在港片没落了,金像奖没多少排面了,拿了个金像影帝,没多少逼格。
如果时间倒推二三十年,有一个内地的演员在八九十年代在金像奖拿了个影帝,那么他回到内地一定鹤立鸡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混得很好。
影片有好评,肯定也会有差评,《芭比》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片子。
因为走这种路线本身就容易引来争议,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
《每日邮报》的评论家批评说这一部极度反感男人电影的,是所有女权主义的延伸。
影片里的男性不是偏执狂就是失败者,情节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作为导演,李俞才不管这些。
这部电影的主战场又不是在国内,国内不会有多少受众,在国外有没有争议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刀乐。
只要影片能给他赚刀乐,能提升他在好莱坞的地位就足够了。
他们这些老外拍了那么多膈应华国人,还在华国捞了大钱的电影。
就不许李俞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一下他们的招数对付一下他们?
把李俞逼急眼了,李俞也整一部《黑雪公主》,找个黑妹演白雪公主,找个白人美女演后妈。
反正这种电影在国内没有市场,膈应的是国外的观众。
膈应完了,他们还不能在公开场合说电影不好,说了就是xx歧视。
《芭比》这部电影对李俞的个人加成非常大。
他漂亮的履历证明了,他是一个可以内外通吃的导演。
他拍的影片不仅可以征服国内的观众,同样可以征服海外的观众。
并且李俞可以在国内、国外两种风格之间来回切换,不像某些导演既要又要,想要国内市场又想要国外市场,最后两边都不讨好。
如果让国师来拍一部电影,他肯定就会这么拍,两个市场都想要。
李俞就非常理性,超英电影在华国很火,李俞在拍《海王》时就有照顾国内的观众。
《芭比》在国内没多少市场,李俞绝对不会硬来,他直接放弃了国内的市场,专攻海外的市场。
这种把商业化做到极致,知道观众爱看什么电影的导演太难得了,任何一家电影公司都会喜欢这样的导演。
前段时间刚宣布计划拍摄《花木兰》真人版的帝诗尼就因为《芭比》这部电影盯上李俞了。
帝诗尼启动花木兰真人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拓展他们在华国市场的影响力。
不过他们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需要兼顾广阔的海外市场。
李俞恰好是一个可以做到同时兼顾海内外市场的导演。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好莱坞,李俞都拥有非常璀璨耀眼的战绩。
因此,帝诗尼认为李俞或许是《花木兰》的最佳导演人选。
上一世,《花木兰》的导演是妮基·卡洛,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成功导演。
她的作品产量很低,出道几十年了,名下只有二十来部作品。
1998年,她的电影处女作《回忆与欲望》在戛纳电影节被评选为影评人周上演电影。
她的短片《确信升起》曾经在1994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她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北国性骚扰》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
她的履历在导演界绝对算很漂亮的,不然她也不会被选为《花木兰》的总导演。
不过再厉害的大师也会有失手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让她执导《花木兰》就跟让吴白鸽执导《赤壁》一样,她的人生经历、对华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注定了她拍不好这样的电影。
事实确实如此,《花木兰》成为她职业生涯里口碑最差的一部影片,绝对是一场失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