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阑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军大胜班师的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传遍并州,整座城市瞬间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在这喜悦的氛围里,却夹杂着阵阵悲戚的哭声。
现在传回的只有各部牺牲将官的名单,而且大部分高阶将官才有被记录在这份名单中的 “荣幸”,至于那些低阶将官的阵亡信息,只能等战后慢慢整理统计。
并州城中关系网错综复杂,人托人总能打听到一星半点的前线消息。
具体的名姓难以打听,但大军的损失总有一个估量,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将士。
名声和荣誉都是属于达官贵人的,底层将士及其家眷图的只有平安二字。
此次北征,虽然大获全胜,但相应的损失也着实不小。
并州城中的纸钱、纸童、白布、明器等丧葬用品,接连迎来了一波涨价潮。
除了这点在大局上可以忽略不计的市场波动,总体还算平稳。
以并州空虚的姿态,死水一般毫无波动,已然是最好的结果。
连曾经被烧毁大半的刺史衙门,白旻也带着一众东拼西凑的小官吏修缮起来了。
官员为表清廉,通常不会主动修缮官衙。但并州刺史衙门的情况实在特殊,不得不修。
总不能让所有官员都挤在晋阳县衙办公吧。
若忽略一些不甚明显的新旧交错痕迹,谁能想到它曾遭受过祝融之灾呢!
至于为何是东拼西凑的小官吏,自然是因为张句在并州深耕多年,上下勾结,关系错综复杂,连累了一大批原有的并州官员。
大半年下来,几番折腾,并州刺史府成为远超京兆府的官场第一凶险地。
雍修远行事有瑕,被白旻捉住把柄,成了推到台前的傀儡。
临时从长安补官,远水解不了近渴。
白旻借用雍修远的名义,征辟了一批看起来身家清白的并州子弟,只不过头衔前多加了“检校”二字。
他们往后能否将“检校”二字去掉,就要看这段时间的表现了。
另一种办法,就是将各地暂留并州的官员临时“捉”来用了,打黑工的变成打白工。
好在他们都有施政经验,不用临时培训官场规矩,直接就能投入工作。
并州地方官场上层几乎被横扫一空,除了领头的白旻,半病退的雍修远。
真正活跃在台前的实权官员,官阶最高的竟然是晋阳县令古阳华。
结果古阳华在前段时间刺史府事变,翻墙逃亡时,还把腿摔断了,每日只得拄拐办公。
杜乔每每见此情景,都不由得想起潘潜腿受伤时,被祝明月“手又没断”为由,压着写《三国演义》的事。音信寥寥,也不知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古阳华不硬撑着又能怎么办?他倒下了,并州城中才是真正没了领头人。
出人意料的是,并州靠着小猫病猫三两只,居然把一大摊子事业撑起来了。
长安吏部可以考虑一下,地方是否有冗官的问题了。
可见并州官民除了造反之外,对于北征事业还是非常支持的。
事实上,如今并州实职官员少,但外包多啊!尤其那些豪族子弟,不仅自带干粮,还自带幕僚打工。
一人能当十几人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