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二百六十七章 常平新法,天宝变革【1 / 3】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八三看书,大唐天将军!

宰相的设立,除了辅佐国家军政大事外,就是为了减少皇帝的失误,在关键时刻劝说皇帝。

圣君和贤相向来是儒家口中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

李隆基大权独揽,但为维护明君的形象,不可能冒着群臣的反对,去做一件事情。

况且还是一件从未实施过的事情。

当击笏的声音停止,礼部侍郎达奚珣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常平新法,有些欠考虑了。乡里之间,百姓缺少教化,朝廷把常平粮仓的粮食借出去,无法收回,该如何是好呢?须知常平粮仓的作用啊!若常平粮食亏空,将来出现灾荒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更大的祸患!”

“达奚侍郎说得不错…”

“是这个道理…”

“新法要慎重…”

达奚珣的话音落,赢得一些官吏的赞同。

常平粮仓,除了调解粮食价格以后,还是储存备荒的粮仓。

如果常平粮仓亏空,很可能会在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等灾祸来临的时候,出现更大的灾难。

“达奚侍郎,天灾是不可预定的,而百姓沦落到借朝廷粮食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呢?”

李瑄知道常平新法没有那么容易推行,在达奚珣话音落,李瑄立刻向达奚珣反问道。

“可能是旧的粮食吃完,新的粮食还未续上,也可能是其他某些原因。”

达奚珣小心翼翼地回答道,他害怕陷入李瑄的言语陷阱,像之前他的同僚李岩一样。

“每家每户,总会因各种事情,出现各种危难,不论如何!难道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朝廷就不管不顾吗?达奚侍郎不会不知道百姓走投无路的时候会干什么吧?”

“那时候,豪强大族就会出手,堂而皇之地用一些微不足道的钱粮,买下百姓的土地。亦或者高利息借给百姓粮食,让百姓用土地抵押,而这种情况下,百姓是还不清的,迟早会沦为佃户,甚至农奴。”

“这些百姓种着同一块土地,但所种植的粮食已经不属于他们的,锄头、犁、牛,也全部是借豪强大族的。他们会从良民,渐渐消失在户口之中。”

“天宝四载的时候,西平郡豪强想在我从河西回来的时候伏击我。那些跟随在豪强身边的,除了奴仆以外,大多数都是佃农。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吃豪强的,穿豪强的,别说让他们杀我,就算让他们造反,佃农都会跟随。”

“这对国家的危害,更甚于天灾…你身为侍郎,怎么会连这点都想不清楚…”

果然,李瑄一番阐述之后,立刻开始怼达奚珣。

他言辞犀利,直切要害,把大臣们们不敢说的,都揭露出来。

达奚珣一时不知用什么去反驳。

“陛下,诸位大臣,我大唐之盛,古往今来无有比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唐完美无缺,总有一些人为自己的利益,去挖掘大唐的根基,这些人十分愚蠢,他们只看现在,不望将来,目光极为短浅。”

“诸郡县常平粮仓的粮食借给百姓,就算十个里面,收回来九个,也不会赔本。然潜在收益是无尽的,因为朝廷避免无数户口成为佃户,避免万顷良田被兼并,这是保住国家的根基。而且我相信,只要地方处理好,百姓都会将粮食还回来,实在无法归还,在查明以后,还可以延期,让百姓渡过难关。”

“这样百姓怎么会不感激朝廷?怎么会不慕陛下之恩德呢?”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们身为大臣,难道不该这么做吗?哪怕有一家之寒,一户之饥,也是地方官吏的过错。”

李瑄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一拱手后,继续说道。

农民皆有田地,才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才能收到赋税。

如果大量的农民成为佃户,甚至被豪强隐藏起来成为农奴,那国家就会被侵蚀。

监察御史和侍御史加起来才二十多过。

全国一万多个乡。

哪怕李瑄曾治理过的河西、陇右,依然有豪强在穷乡僻壤的地方欺凌百姓。

只要地方官吏搞鬼,他们这些高层就会被蒙住眼睛,捂住耳朵。

那些监察御史,有的到地方监察,在美女和金钱中迷失自我。

有的人在某道监察一圈,弹劾不法,平反冤案,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笔。

可也只是仅此而已。

因为他们去的地方,哪怕一年巡察,也没有步足百分之一。

甚至巡察的地方,还是地方官吏和地方豪强,想让监察御史看到的。

比如李瑄的河东之行!

“李相,我不敢苟同你的话。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执行新法!”

达奚珣见说不过李瑄,只能用和稀泥的方式。

夸赞盛世,不得图变。

“达奚侍郎当过地方官吏,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难道达奚侍郎看不见百姓的艰辛吗?”

李瑄向达奚珣质问后,又道:“我虽在边塞,但亦亲自耕种过土地,知道耕种的困难,知道百姓会因何缺少粮食。”

“我有两首诗送给诸位,以表达我用常平新法,改变百姓生活境地的决心,此二诗皆名《悯农》,是我今年春天在陇右耕地时所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瑄一字一顿,将这两首诗在朝堂上念出来。

第一首表达土地兼并的严重性,农民们春天种植一粒粮食,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种子。

四海之内,荒地都变为耕地,可还是有百姓饿死。

《悯农其一》非常消极,不是盛唐的音调。

但在这个时候弹奏出,正适合他常平新法。

哪怕李隆基心里觉得这首诗夸张,但也绝对不会怪责李瑄。

《悯农其二》稍好一些,是告诫权贵大臣们农民的不容易,不要吃着凝聚农民血汗的粮食,而不为农民争取利益。

这两首诗问世,李瑄有自己的打算。

可以让朝野,甚至一些读书的良家百姓,看到李瑄对百姓的爱戴。

朝堂文武百官的面色各异,连李隆基都一脸慎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