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想要住百亩豪宅,就自己去城外郊野建筑。
关中的粮食,远远不够满足长安。
从洛阳运输粮食至长安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长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和铺张浪费的事情太多。
必须将这部分人清除,以商贸、手工业代替这些人。
即便粮食还需要从外地运输,最起码长安朝良性开始发展。
“五杨和宦官失势,拆除他们的豪宅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以让警示天下。当今尸位素餐的人比比皆是,这也是需要治理的。”
裴遵庆相信只要李瑄打开吏治的大门,坚定自己的策令,一定能澄清天下。
安禄山造反,河南洛阳失守,使国家蒙受耻辱,也使李瑄有整饬吏治的大好时机。
以前李瑄不能直接出手对付奢靡、沉迷于安逸的官吏,现在可以。
“裴员外认为使职差遣对国家来说是好是坏?”
李瑄借此机会,问裴遵庆。
“使,为天子所使,天子之耳目,对天子来说是好事。然安禄山身为节度使在范阳叛乱出兵,朝廷无一丝办法,秦王心里应该明白。”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因为李瑄就是最大的节度使。
但安禄山的叛乱,证明使职差遣的可怕弊端。
不单单是节度使,连采访使、转运使、盐铁使等,都会经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使职差遣已破坏朝廷的行政机构,致使十羊九牧。本王设尚书令的目的,裴员外应该明白,本王治吏,要减裁官职,去除使职。减少财政负担,让真正的贤才能治理地方。”
李瑄点了点头,向裴遵庆说道。
唐宋的使职差遣,是华夏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笔,人们褒贬不一。
李瑄还六部权力,废除中书门下五房,已开始打压差遣官。
使职差遣制度的优势明显,它最初只是皇帝的一项权宜之计,为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保密性而不愿意从正式的官僚体系中操办秘密的事情。
本司之官不治本司之事,要差遣他官来判决;本司之官要治本司之事,须有特别诏令予以交待。
这让本职官吏非常无奈,也使朝廷用俸禄白白养了许多尸位素餐的官吏。
在李隆基之前的使职差遣主要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皇帝特别任命官员前往地方监察、前往重臣家中贺喜、吊唁等。
李隆基之后,使职差遣制度开始普遍化,这也是使职差遣制度在大唐的最重要变化。
特别是叛乱以后,地方官吏想法多了起来,他们开始私下谋权,以待时机。
朝廷不得不通过使职差遣制度特别任命官员,调查地方情况,掌控地方力量。
这使得使职差遣更普遍。
在使职差遣普遍化以后,各地设置的差遣官数量也相应增加。
所以,李瑄要在使职差遣普遍化前,开始对使职整治。
从裴遵庆的态度中,李瑄看出这位精通吏治的老臣不赞同官职复杂化。
如果官职复杂化,不一定是利国利民,而是权力剧烈斗争的结果,也可能是权宜之计。
“如果秦王信任下官,下官会连日连夜拟定以尚书令为首,更改官制,抑制使职的方案。”
裴遵庆哪还不明白李瑄的意思,他起身向李瑄一拜。
整饬吏治可以徐徐图之,但官制改革刻不容缓。
因为李瑄已来到尚书令的位置,而朝廷还处于未运转的状态。
杨国忠一人兼四十多个使职,这些使职全部是实权,由亲信的副使兼任。
在朝廷中类似的使职差遣数以百计,这些都需要还给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
“吏部尚书的位置,非卿莫属了!”
李瑄认同裴遵庆,将正三品吏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他。
还使职于职事官,是大势所趋。
当然,军队方面李瑄还没有动。
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李瑄不会再设节度使。
在战争中,李瑄会完成军制变革。
等战斗结束,世人或许会发现军中不再有节度使、兵马使、军使。
使职差遣不是不能有,但不可以病态的发展,直至失控。
“下官拜谢秦王!”
裴遵庆振奋拜谢。
六部之首,谁不心动?
贤臣也会有欲望,名垂青史是名臣的动力。
不要去骂名臣清高,道德也是人的一种约束。
在开元天宝年间,吏部尚书往往是首席宰相兼任,现在官制虽改,但吏部尚书已经半只脚跨入宰相的门槛。
“具体的吏治改革,卿也要尽快拟定。”
李瑄又向裴遵庆说一下其他吏治事宜后,才让裴遵庆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