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通謚烈愍諸臣(上)
廣寧副總兵頗廷相,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破撫順,赴援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拔撫順,並從總兵張承蔭赴援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遼東副總兵官于化龍、參將高貞從、遊擊于守志、守備何懋官,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俱從總兵馬林出三岔口,與大兵戰於尚間崖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廣平副總兵鄒儲賢,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圍清河,儲賢固守,率親丁戰於城南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廣平參將張旆,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與副將鄒儲賢同守清河城,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兵官趙夢麟、保定總兵官王宣,俱榆林人;萬曆四十六年,佐杜松出師撫順,與大兵戰於薩爾滸,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瀋陽總兵官尤世功,榆林人,天啟元年,大兵破瀋陽,總兵賀世賢兵敗,往援,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宣撫使都司僉書秦邦屏,忠州人;天啟元年,調援瀋陽,與大兵戰渾河,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鎮武總兵官、都指揮使劉渠,保定人;天啟元年,提兵援西平,遇大兵於平陽,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閭陽總兵官祁秉忠,西寧世襲土司;天啟元年,援西平,兵敗平陽,被重創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將劉徵,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大兵破平陽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黑雲鶴,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大兵克西平堡,戰敗被殺。
遼東副總兵麻承宗,朔平右玉人,總督貴子。天啟元年,與大兵戰敗於沙嶺,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援勦總兵官童仲揆,南京人;天啟元年,大兵破瀋陽,戰死渾河(見明史及輯覽)。
援勦總兵官陳策,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兵敗渾河,與童仲揆同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戚金、參將吳文傑、遊擊周敦吉、都司袁見龍、鄧起龍、守備雷安民,籍貫俱未詳;天啟元年,大兵戰於渾河,兵敗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雲南都司張名世,山陰人;以都司戴罪北邊立功。天啟元年,統浙兵三千人,與大兵戰於渾河,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永平同知陳輔堯,揚州人;天啟元年,以轉餉出關,大兵破瀋陽,左右以輔堯無守土責,勸之去。輔堯曰:孰非封疆臣,何去為?拔刀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援遼總兵官梁仲善、副總兵朱萬良,籍貫俱未詳;天啟元年,大兵攻遼陽,出城迎戰,軍敗皆死(見明史及輯覽)。
四川都司僉書張神武,本姓陳,新建人;坐事論死,薦起從征遼左;天啟元年,率親丁與大兵戰於遼陽,孤軍無援,盡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前鋒副將魯之申,籍貫未詳;天啟五年,襲大兵於耀州,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李承先,藺州人;天啟五年,率師襲耀州,兵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援遼副總兵駐劄三屯營張拱微,神木人;崇禎二年,與大兵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山海北路援遼副總兵官惟賢,籍貫未詳;屢著戰功。崇禎二年,與大兵戰遵化,陷陣中箭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張奇化,籍貫未詳,奮勇陷陣,膽略絕人。崇禎三年,與副總兵官維賢,同戰死遵化(見明史及輯覽)。
遵化參將李檟(一作樌),大同人;性忠勇,每戰輒先。崇禎二年,大兵入遵化,陷陣死(見山西通志)。
遵化(一作大同)參將周鎮,遵義人,崇禎二年,與滿桂拒大兵蘆溝橋,戰死,舉家殉節(見貴州通志)。
京營副總兵申甫,雲南人;以金聲薦,擢授職。崇禎二年,大兵薄蘆溝橋,統兵出戰,中流矢死,一軍七千餘人盡歿(見明史及輯覽)。
良鄉知縣黨還醇,三原人,居官有善政。崇禎二年,大兵攻良鄉,乘城拒守;城破,力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灤州知州楊燫,銅仁人;崇禎二年,大兵破灤州,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漢兒莊副總兵葉應武,龍遊人;崇禎二年,從軍戰歿於文安縣,妻趙氏從之殉節(見浙江通志)。
山西右布政使管永平兵備鄭國昌,邠州人;崇禎三年,大兵破永平,自縊城上,妻從死,闔門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永平知府張鳳奇,陽曲人;崇禎三年,大兵克永平,仰藥死,合門俱自縊(見明史及輯覽)。
【第 47 頁:版面影像】
揚武營中軍參將呂鳴雲,山海衛人;崇禎三年,大兵破永平,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籍貫俱未詳;崇禎四年,大兵次錦州長山,吉甫等兵敗,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李維鸞,遼東人;崇禎六年,隨總兵黃龍守旅順,自焚其家屬,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安守備徐國泰,上虞人;崇禎七年,城破,血戰觸石死;妻薛氏、妾王氏,闔門十三人殉之(見浙江通志)。
鎮守東江總兵官都督僉事沈世魁,遼東人;守旅順。崇禎十年,皮島破,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協鎮東江總兵官左都督金日觀,浦江人;屢著戰功,崇禎十年,大兵攻皮島,相持七晝夜,力不支,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楚繼功,籍貫未詳;崇禎十年,與金日觀守皮島,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薊遼總督中軍副總兵魯宗文,長清人;總兵欽子。崇禎十一年,從總督吳阿衡,與大兵戰於牆子嶺,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深州知州孫士美,上海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至深州,力守三日,城破,自刎於角樓。父訥,同時自縊。一家從死者十三人(見明史及輯覽)。
吳橋訓導劉廷訓,通州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至吳橋,知縣李綦隆縋城走,廷訓誓眾堅守三晝夜,中流矢,束胸力戰,又中六矢死(見明史及輯覽)。
倒馬關參將周甘雨,行唐人;崇禎十一年,兄弟堅守行唐,大兵破城,死之(見畿輔通志)。
宣府參將張巖,陽和人;崇禎十一年,從盧象昇戰歿於鉅鹿(見山西通志)。
山東督糧道參議鄧謙,孝感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臨濟南,議拒守戰於城上;明年,城破,被執,不屈死。母莫氏(一作黃氏),不食死。季父有禎,同死節;族戚傔從死者四十餘人(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楊振,義州人;崇禎十三年,大兵圍松山,振率師往援,遇伏,被執,令往說降,傳語城中堅守,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宣府總兵官楊國柱,義州人;崇禎十四年,率師救錦州,至松山,遇大兵,突圍,中矢死(見明史及輯覽)。
遼東監紀同知袁國棟,青陽人;崇禎十四年,守禦松山,中流矢卒(見盛京通志)。
薊州兵備道張名世,馬邑人;為經略洪承疇所器重,請為監紀參軍,大兵入境,守城不支,力戰死。子啟元,同歿於陣(見山西通志)。
前鋒左營(一作松山)副總兵朱文德,義州人,家錦州;協守松山,捍禦甚力;崇禎十五年,大兵破松山,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大同副總兵焦,大同後衛人;崇禎十五年,奉命東援,戰歿於山海關(見山西通志)。
整飭河間兵備道僉事趙珽,慈溪人;崇禎十五年,大兵破河間,一門十四人同死節(見明史及輯覽)。
河間知縣陳三接,文水人,治縣有聲。崇禎十五年,大兵臨城,三接巷戰死,妻武氏自縊死(見明史及輯覽)。
永清知縣高維岱,昌邑人;崇禎十五年,視事甫旬餘,大兵破城,死節,一門殉之(見明史及輯覽)。
守備牛文科,任縣人;崇禎十五年,大兵攻任縣,力戰死(見畿輔通志)。
吏部文選郎中李其紀,清豐人;崇禎十六年,大兵破清豐,被執,不屈受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臨清參將柳毓融,博興人;崇禎十五年,與大兵戰於臨清,兵敗死(見山東通志)。
臨清榷關戶部郎中陳興言,漳浦人;崇禎十五年,大兵至,極力備禦;援不至,臨清破,肅坐堂上,面中兩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