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觉到天亮,孟年华身上的擦伤就淡的看不见,孟奶奶扒拉着看了眼,这才满意。
“以后小心些,别让家里人担心。”孟奶奶叮嘱她。
鉴于大家昨晚都受了惊,孟奶奶把剩下的小海鱼小海虾全都剖了肚子腌了一会儿下油锅炸着吃,再放也放不住,炸了一大盆,当小零嘴吃。
上次买的肉太多,除了板油其他的腌制后做成腊肉慢慢吃,油渣吃了好几天呢,猪肉哪里放得住?
孟年华很想有冰箱,可惜根本没得买,不过可以买个缝纫机啊,以后做衣服多方便,当然现在不敢买也买不到。
不敢买怕把老太太气个好歹,买不到是因为这种大件不仅需要预定还需要票据,票据是最难的,比如自行车不仅需要“自行车票”还需要同时持有“自行车供应票”和钱才能买到。
所以她买到的二手自行车让邻里好生羡慕了一阵儿,陈老太想买一辆,苦于没有自行车票和自行车供应票,每天鞭策儿女好好工作,争取年底评上优秀工人。
优秀工人可能会发自行车票和自行车供应票等等。
所以缝纫机也不好买啊,最好的是看谁家有二手出手,这样很快能买到,但是孟年华不想给奶奶买二手的,买个新的最好。
早饭喝了两碗米粥,孟年华去找陈老太说想买缝纫机的事儿。
陈老太上上下下的打量着她,怀疑道:“你还有钱啊?”
孟年华像个大人似的泰然自若,微笑回视,“怎么?怀疑我的钱来路不正?”
“你想什么呢?我的钱难道都来路正吗?”陈老太眯着眼,精光一闪而过,谄媚道:“我是想问问你这个路子能不能带带我,你也看到我家的这情况,不想想办法日子可怎么过?”
县里的地势像是一个大口袋,他们几家就在这袋口的位置,房子后面没有邻居,往东可是有十几个胡同呢,人口密集。
而陈老太家比自家大的多了,屋子靠着山脚,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但是再多的房子也挡不住孩子多啊,这时候的人根本没有避孕的想法,只要生不死,就往死里生。
陈老太刚六十岁,比孟奶奶年轻十来岁,却比孟奶奶生的还多,家里共有九儿一女,女儿就是在供销社上班的那个阿姨,前两年才嫁出去。
现在家里十二间卧室,一个堂屋,至于做饭在堂屋廊下做,厕所更没有,平时去前面胡同的公共厕所解决,晚上用痰盂。
正屋两间卧室大一些,一间有三十平,老两口一间,还隔开一部分当仓库,另一间是大儿子夫妻俩的。
至于厢房其实其他儿子儿媳一家一间,剩下两间是孙女孙子的,男女各一间,还不挨着,女孩们的在东厢房的南边第一间,靠近正屋,男孩们的在西厢房的北边第一间,靠近大门。
院子里的角角落落全都种上了蔬菜和南瓜,放不过任何一个角落。
孟年华本来还羡慕她家这么大呢,得知陈老太家的情况,一点不羡慕了。
“我这路子来钱慢,这样,你注意着收破烂的政策,等几年我就能带你喝汤。”孟年华想到自己的收破烂系统,最后强调,“一旦来了机会,我们要抓住,但是我怕你等着等着放弃了。”
“我肯定不会放弃,大孙子今年都二十了,马上要找对象结婚,下面还有十个孙子,八个孙女,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陈老太叹气,“要等几年?很赚钱吗?”
孟年华摇头,没有多透露什么,“几年不知道,看政策,赚钱肯定是赚的。”
陈老太是个干练的人,闻言立马承诺,“那好,我等的急,最小的孙女才三岁呢。”
“至于缝纫机,我给你留意着,等我好消息。”
孟年华聊了一会儿,和她告别离开,不怪陈老太冒险当二道贩子,陈家不是每个人都有工作的。
她女儿的工作还是亲家母传给女儿的,亲家两口子只有一个儿子,亲家母身体还不好,所以有了儿媳妇立马把工作传给儿媳妇,在家含饴弄孙。
而陈老太只有老伴儿和大儿子小儿子三人有工作,三人的工资哪里养得起一大家子,前些年是哪里能挣钱就赶紧去搞。
糊火柴盒,砍柴去卖,买肉吃?不可能的,让孩子们去海边赶海回来吃海鲜就行了,最长的时候有四年没吃过肉,猪油也没有。
所以说不想办法搞钱怎么办呢?
孟奶奶在给果树浇水,树上稀稀落落结了一些荔枝,不知道有没有五斤,状元红荔枝六月中差不多全部成熟,倒是草莓结的特别好,一株草莓结了八个左右,八株能结不少呢。
心姨说她培育的这种草莓一年可以结三轮果子,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能有一百九十个左右的草莓吃。
孟奶奶指了指院里的葡萄苗,“你去哪儿了,你大伯来城里带了三株葡萄苗,要不要种?”
孟年华连连点头,她喜欢吃葡萄,“要的要的,怎么种啊?”
孟爷爷笑笑,起身道:“我来吧,都种吗?”
“两株吧,在荔枝树对角种。”
孟年华比划着,荔枝种在灶屋对面下面是草莓苗,孟年华想把一株葡萄种在地窖旁边,另一株种在院子东北角。
孟奶奶反对,“种在灶屋这边得了,一到夏天太热了,等葡萄藤长大,能长出一片阴凉。”
孟年华看了看觉得有道理,“奶奶这个建议好。”
就这样,葡萄种下了,孟年华看了看,自己前世最喜欢的樱桃还没有买到果苗呢。
葡萄、荔枝、草莓和樱桃是水果中的贵族,也是她的最爱,前世每个月算下来要吃一万多的水果呢。
孟爷爷拿着最后一株葡萄苗,“剩下这株你打算怎么办?”
“我找陈奶奶。”
就这样,孟年华去而复返,拿着葡萄苗问陈老太要不要?
“不是野葡萄,是我大伯家的家葡萄,吃起来不酸,很清甜,个头差不多有两个玻璃珠那么大。”去年大伯送来了一篮子葡萄,晶莹剔透,味道甘甜,难得的好品质。
“要的要的,五毛钱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