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学政哈哈一笑:“也是,你住到俞兴言那里也是妥当的。”心中就以为高文是要去俞兴言那里打秋风,白吃白住二十余日。此举名曰:打秋风。读书人占人便宜那就不是个事,君子有通财之谊,一件雅事。
高文好奇地问:“敢问学政,今年韩城都有谁来报考?”
当下就将书合上,就看到书的最后一页豁然印着琳琅书房出品六个小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俞兴言俞老先生出的书,下次见着他得问他要稿酬。”
就提起笔开始修改。
乡试虽说是秋闱,顾名思义是在秋天考试。其实,在八月时很多省份还热得厉害。尤其是南方省份,进考场之后,考生又心情紧张,中暑甚至热死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因此,如江南、湖广等省份,考期多半推迟到八月下旬。
按照明朝的考试制度,每到大比之年,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当由中央派出。
再说了,自己身上的案子就算再麻烦,也不能影响科举,只有科举做官才是他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
李祭酒管的就是教育机关,而且,他这人可是编纂过《永乐大典》的。学养不知道比普通年轻官员高多少,牛刀小试,顺利过关,放了陕西试差,做了这一届陕西乡试的大主考。
“哦,大宗室已经入陕了,却不知道各府州县的掌印官过来拜见却是为何?”高文不是太了解明朝官场上的规矩,心中好奇,禁不住问。他立志以科举入仕,多知道些官场上的事情也是好的。
不过,李祯静极思动,竟然和一群后辈一起参加了今年的大考差。
反正,现在都是五月底了,还没听人说老李进入陕西地界。这还有二十天,他来得及吗?
“不会,不会,国家抡才大典何等要紧,李公乃是五朝老臣,士林楷模,如何能够耽误。只不过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这一路赶来,车舟劳顿,实在劳累。不过,据说人已经到了华阴,不日就能到西安亮马夸街。布政使和学台已命各府州县的主印官来陕西,准备迎接钦差大宗师。”
方文一看,石老先生竟然和俞兴言住在一起。他依稀记得俞士元说过琳琅书坊在西安城中租了个院子方便住生意,这地方应该就是了。
一个捕忙问:“高相公,你这是要去哪里?”
“打过些交道,做过几场文会。”高文:“学政认识俞老先生?”
可大鹰小鹰出门都两个时辰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事就有些不寻常。
高文一看,笑了笑,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书中确实收录了自己所作的文章,只不过却不是院试的卷子,而是他以前在县试一场所作的那篇文章。
高文:“啊,俞老先生也来报名参加秋闱了?”
高文欢喜不禁,拱手做礼:“还请学政告诉晚生这两位老先生在西安城中的住所,也好登门请教。”
自己参加院试到现在不过几日光景,就算书坊的老板动作再快,从拿到文章到雕版、印刷、发行怎么也得一个月。
学政:“你们韩城县,除了俞兴言之外,还有四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石献珠。说起来,他当年在府学的时候,还在本官这里读过书。”
学政:“是啊,刚走。说起来,韩城今年来参考的秀才还真是不少,不愧是我西安府人杰地灵之地呀!”
学政:“如何不认识,韩城县学生。当年他还来西安参加过几届秋闱,进这贡院考过几场。无奈科举之路不顺,屡试不弟,难免灰心丧气。今年这个俞秀才也不知道怎么来了精神,竟然再赴考场,还是不死心啊!”
但在北方省份,因为天气冷得早。很多地方,八月底就开始降雪。这就要提前,比如陕西,和辽东,有些年份都定在六月下旬。当然,北方省份中,山东是个特例,那地方热得厉害,有的时间甚至还晚过两广。
这种不安高文也不知道缘何而来,反正就是一种第六感吧!
渐渐地,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按照明朝的法制程序,高文身上背着大案,到西安之后,首先就是去提刑司报备。因为他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不能下狱,所有,只能监视居住,等待衙门提审,这相当于后世的双规。不过,不管怎么说首先还是得去提刑司走一遭,留个案底。
所谓锁厅这个名词来自北宋时期,因为科举才是正途。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但受人尊敬,受提拔的速度也快。所以,当时许多非进士出身的官员每到大比之年都会向朝廷请假,停职参考。若是考中了自不用多说,若是不中,依旧会去做他的官,算是古代的停薪留职。
干科举干了一辈子,这点眼光他还是有的。有心同高文结个善缘,态度也极是和蔼。
距离乡试只有二十来日,各府送来的考生都已经到了西安城中。有不少人过来报名,顺带熟悉考场。诺大一个衙门熙熙攘攘,满眼都是身着谰衫的书生。
高文深吸一口气:“见过两面,不太熟,也不知道他文章做得如何。晚生只是奇怪,此人好好的县主薄不做,来凑乡试这个热闹做什么?倒是要去拜访拜访这个故人,好生亲近亲近。”
高文问了地头,就见着一个学政官,报上姓名,递过去相关文凭。那学政官禁不住抬眼端详了高文半天,这才道:“原来你就是平凉府今科童试的头名案首,你的卷子本官已经读过,作得不错。今日见着了你,果然仪表堂堂。”
学政官改完高文的地址之后,听到他问,只含笑不语,只随手翻着花名册。
在官本位的古代,只有做官你才能安全。
“啊,石廪生也来了。”高文更是惊喜,自己刚到西安,举目无亲,可谓是两眼一抹黑。又身负重案,内心中难免有些惶惑。这两个老先生虽然未必帮得上自己什么忙,可好歹对西安熟。有他们在,自己消息也灵通些。
高文知道这其中必定有什么文章,自己却不方便再问。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看到学政官新翻的一页上霍然有黄威的名字,禁不住心中一跳。
原来,考生来西安城报名参考的时候多半会留下自己在城中的地址。若有事,衙门也好去找。而且,你若是中了举,也好送喜报上门。
二人点头:“也是。”
高文:“二位兄台,我虽然是提刑司在录案犯,可还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再每个革除功名之前,好象不能拘押吧?再说了,秋闱乃是国家抡才大典。我去报名,正大光明,谁敢阻拦?若是将来学政衙门追究下来,也不好解释,还请两位行个方便。”说着就拱了拱手。
“哦,你说黄威啊,他虽说是个主薄,却也是有秀才功名的。今年得了上头的提携,也来报了名,参加乡试。说起来,对于此人本官也不太熟,也不知道文章做得如何?怎么,高文你认识他,可看过他写的八股时文?”学政官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