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先发现这支西川军的,是郭威所部。郭威找到帅旗,亲自来向李从璟禀报异变。
既然是李从璟亲自领军,细节处自然无可挑剔。
虽然只早了一两个时辰。
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撕裂阵型后,下令郭威、高行周带领各自部曲,分为南北两股,分别向南、北门杀去,并且向西门汇合。
激战虽只两个时辰,玄武城外,已是血流漂橹,横尸遍地。
“此贼端得是狡猾,事先我军斥候竟无探报传回,眼下老贼已近在十里!大帅,末将等何以迎敌?”郭威问这话时,神情间有跃跃欲试之色。
李仁罕在得知王师行踪后,连忙下令攻城大军后撤,慌忙调整全军阵型,布置营地防守,但却已经晚了。
李仁罕所部与百战军鏖战多日而未克城池,不仅兵锋失了最初的锐利、士气不如最初高昂,作为攻城一方,连日久战,损伤不小,其统兵将领,最初或许还会多加注意梓州方面,时日一久,苦于眼前战事,必定松懈。
李从璟带军杀入战场后,战场局势发生变化。
王师来援,大出西川军意料,让西川军众将士惊慌不已,他们更不知来援的王师有多少兵马,只看见铺天盖地的黑甲狂潮席卷而来,势不可挡,多数军士心神大乱。一方面,西川军固然猝不及防,无法有效改变阵型自保、迎击,另一方面,士气在王师猛烈攻势下,很快陷入低迷。
他自己则带精骑,如一柄锲子,顺着西川军营前冲击,将妄图回营的西川军尽数拦截、绞杀。
李从璟见大势已定,正组织人手烧掉西川营地,忽的,异变陡生。
王师中,上有高行周、郭威、夏鲁奇等老将,下有史彦超、符彦琳、石重贵等新秀,这些人莫不骁勇善战,都可谓一时之选,有他们带头冲锋,加之战局又有利,王师杀敌破阵如同饮水。
西川军攻城的将士,得令后迅速回撤,意图与压阵所部相互掩护,退入营中据守,而本在营中的将士,限于数量有限,虽有出营援引之举,却不成规模。
也亏得是三将所领的是西川军精锐,若是寻常部曲,此时只怕早已四散溃逃,不成模样。
“来得倒也及时!”李从璟止住了奔战的脚步,却是冷笑一声,丝毫不以为意。
如百战军将士所见,领军前来驰援玄武县的,的确就是李从璟本人。
的确如此。
“孟知祥来的及时,兵马也有万人上下,若是令其与李仁罕部合力,则兵力还胜过我军,乍一看来,的确颇有阵势。”不是看起来颇有阵势,是的确很有威胁,但李从璟仍旧没有半分紧张之态,反倒显得胸有成竹。
此番李从璟所领兵马,几乎抽调了大军大半精锐,共计一万五千上下,留在梓州的两万余将士,则继续保持对梓州的攻势。但军中的骁勇之将,如郭威、夏鲁奇、史彦超、李从珂、石敬瑭等,他都尽数带来。
王师各部,在李从璟亲自冲锋陷阵的情况下,携雷霆之势,勇不可当,杀入阵脚不稳的西川军阵中,如巨大洪流冲入村庄,席卷了房屋茅舍,如巨大利刃切开鱼肉,血肉横流。
不仅是立即发军,而且驰援部曲,也早已处在随时待命的状态,这就省去部曲的准备时间。
其次,是对玄武到梓州之间的视野控制。两军斥候、游骑的交锋,以及王师彻底清除西川斥候、游骑的时机,都做的无可挑剔。
此番孟知祥驰援玄武城,在路上只用了四日时间,行军可谓极快,不仅如此,因他是秘密离开成都,军队也是秘密调度,当旁人发现孟知祥已不在成都时,他其实已经离开成都近百里。
意识到了。
彼时,李从璟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他的确胸有成竹。
问题是,李仁罕应该知道孟知祥的行踪,他为何就没能坚持住这两个时辰?
出现如此惨烈之象的原因,是因为西川军已近乎全面溃败。东门已无西川军,所部或者战死,或者投降。南北面的西川军,已溃败近半。
勉强还能稳住阵脚的,是西门外的数千西川兵将。因其是最后阵地,故而尚有一些残力。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李从璟是否立即发军了?
出人意料的是,李仁罕抵死不愿撤退。不仅不愿撤退,反而亲自上阵,奋战在前,竟似不惜杀身成仁,也要做这无意义之举。
李从璟率军自东面杀出,火速杀入玄武城东墙外的敌阵。
“大帅,恐是老贼孟知祥到了!”银甲白枪的郭威勒住马缰绳的时候,长枪锋刃仍在滴血。
再次,经过李从璟有意安排,王师对梓州的攻势,起先并未动用全力,这就使得王师攻势能够日盛一日,如此便给梓州、玄武造成王师要赶在西川军攻下玄武之前,拼死夺取梓州的假象。这样一来,梓州战事不停,西川援军便不会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