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933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何处是家有家人(三)【1 / 2】

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偶有改变,也是大敌当前,苦着脸不得已做出应对。

没有。

当然,要将战争早日推进到“近现代”的地步,仅凭他方才讲的那些,是远远不够的。

大唐数量庞大的良马和火炮利器,为“闪电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从无主动追求进步的。

李从璟也知道,要提高大唐的军事文明,仅靠这些还不够,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得保持大唐帝国的侵略性。

李从璟笑了笑,摇头道:“战争何其庞大,岂是一人雄才大略就能决胜的。”

刀不用了生锈,粮不吃会生霉,军队不用自然要腐坏。

说到最后,李从璟总结道:“诚然,沙场之道,乃应变之道,沙场之上,有太多东西无法预料,事先也无法都探知,战争还得靠将士流血来打赢,但这不是战争缺少谋划的借口。一言以蔽之,增加战争的已知和可控因素,减少战争的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再以绝对优势去打每一场战争,才是赢得战争的取胜之道。”

“何谓战争?唯计划二字。大军征战,不打无计划之仗。计划妥当,每一个将士,才能发挥最大战力,每一分钱财,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沙场上每一将士每分钱财,皆是国家耗费十倍之力支持,此间轻重不可不查……如何打好一场战争,打一场恰到好处的战争,打一场壮大国家而非削弱国家的战争,怎能不是一门艺术?”

河西、西域之战,是李从璟提升大唐军事文明——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一大试验场。与庞大的大唐军事文明相比,“闪电战”的战术,不过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而彼部一旦起势,短短数十年间,便能横扫大江南北,入主中原。

在李从璟看来,这个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

发展军事文明,永无止境。

当然,眼下李从璟的“闪电战”,比起希特勒的“闪电战”,还是弱化版的,这是时代限制。

中国的军事文明既然不比草原先进,将士素质又赶不上“穷山恶水”的刁民,最为依仗的军事物资——战马,更是拍马赶不上,如此,沙场之争,焉能不败?

是的,在李从璟眼里,这场战争若胜,是先进的大唐文明,对落后的河西文明的胜利。

一句简单的“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无法对草原文明形成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也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

而且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战争也就愈是精密,其艺术性也更加突出。部落时代的战争与宇宙时代的战争,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存在。

这一日,李从璟站在灵州演武院的授课台上,亲自为教室中的学生传授战争之道。

好在大唐不缺军事人才,李从璟也不用担心,会因为要分功,而影响战争之取胜。

中国对草原,可有绝对优势?

中国的文明的确很先进,但中国的军事,并没有达到与先进文明相对应的高度。

言罢,李从璟正色道:“此战之胜,是大唐文明之胜!”

蒙古人,位在漠北的漠北,女真满人,位在辽东的辽东,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在全世界面前光芒万丈时,彼部还在茹毛饮血。

手中拿的,仍然是刀枪,胯|下骑的,仍然是战马,身上穿的,依然是甲胄,战阵依仗的,依然是弓弩,居而坚守的,依然是城池,执掌万千兵马的,仍然是一个个大老粗——某些时候,甚至是比大老粗还不如的纯粹文人。

“凡此种种,国家当有清楚认知,甚至当有明确计算,有此基础,方有国家之战。凡战,必有军事情报,有军报情报,方有军事谋划,有军事谋划,才有大军行动,否则,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如无头苍蝇一般放之于沙场,一旦稍有不慎,便是大动乱大灾难。”

明清与汉朝,近两千年过去,可有本质区别?

其因何在?

孟平和李彦超在甘州城外与药罗葛狄银对答时,李从璟也在灵州跟李绍城谈论眼下大唐禁军的征战形势。

“每战之后,伤员如何救治、安置,所得之地如何驻防,民众如何安抚,财物如何聚拢然后快速运用于战争,战略战术部署如何及时调整……”

一句简单的“农耕文明的保守性,无法抵挡草原文明的侵略性”,无疑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

大唐的文明程度很高,李从璟并不担心此举是在拔苗助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