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397章 资本的碾压【2 / 2】

鲇鱼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既然钱都不是问题,这时候拼的就是版面内容了。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国内的战乱已经危及到国计民生,前清皇室的行为更是类似于盗窃,这总是关系到自身利益了吧,于是舆论焦点马上就开始转移。

国际时政部分大多是转载,全部是前一日内发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里的重大新闻,从正在进行的巴黎和会到英国皇室的花边新闻无所不包,关心国际形势的人可以从这里找到想要的任何东西。

至于薪水,实在是不怎么高,基本上和普通工人差不多。

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会加上“编者按”,不仅详细说明转载的出处,并且对作者的情况以及文章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让读者对文章涉及到的国家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倾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正是因为那两个月的“全民狂欢”,为民国的新闻出版业敲响了丧钟。

北洋政府对待这帮文人确实优容,于是国会都已经通过的《新闻管理条例》变成试行,试行周期为半年,半年之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实行。

所有的公务员,能干就干,不能干趁早走人。如果被人赶走,那还要等待高鸿仕领导的内务部门的调查。

他们俩的职务并不是固定的,今年兰斯是《每日新闻》主编,菲利普是新闻办主任,明年就会调过来,菲利普担任主编,兰斯则是升为主任……

毫无疑问,民国境内只有《每日新闻》一家拥有完全的资质,因为单单一个十万大洋的保证金,就已经抹消掉百分之九十九的报社。

1919年的一月份,对于曾经是百花齐放的民国新闻出版业来说,绝对是悲惨的一个月。

这简直让很多“大师”忧惧交加,没了报社的供奉,没了读者的追捧,“大师”还能称为“大师”吗?已经一把年纪的大师还能和正当花季的女学生们正常交流吗?

于是此时很多人惊讶的发现,《每日新闻》居然在全国拥有16个大型记者站,雇佣了超过200名职业记者。并且《每日新闻》同时在海外的多个国家拥有分部,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费加罗报》、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是合作关系,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可以互通有无,很多时候一则新闻居然能够做到在数家报纸同日见报。

别说报纸的赢利点要靠广告之类的话,你报纸都没有销量,谁都不会在上面做广告。

秦致远对官本位思想非常反感,对那些“只能上、不能下”、“一日为官,终生为官”等等怪现象可以说深恶痛绝。

外籍军团会不会回来无关紧要,反正他们从来没有回来过,国内军阀的混战和前清皇室的盗窃行为才更值得声讨。

民生杂谈主要放在国内,从正在进行的南北大战到仍然窃据在紫禁城里的前清皇室偷偷转移文物无所不包,这类文章只阐述事实,不加任何分析,没有任何评论,是非曲直任凭读者判断。

不管到什么时代,信息的不对称才能导致暴利的产生,于是几乎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每日新闻》就收到上万份订阅要求,这写读者绝大部分都是商人,他们的目光自然是集中在商界要闻版面,至于其他两种也附带着一并订阅,哪怕不能产生利益总是能开阔眼界不是。

官员队伍不同于军队,巧取豪夺什么的根本就是扯淡,那只会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的华人削尖了脑袋往官僚队伍里钻。

社会特权更是几乎没有,因为兰芳正在逐渐地完善法律系统,任何事都有规可循,想要找个熟人开个后门也不是那么好找的,而且还要避开内务部门的眼线。

兰斯和菲利普是秦致远的老朋友,这两位从两年前就和秦致远认识,都是资深的媒体人,关键是总能和秦致远保持一致。

不对,在兰芳,不存在升降一说。

如果这么算起来,民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小报。

于是民众视线的焦点马上就从外籍军团转移到国内的军阀以及紫禁城里的皇帝身上。

销量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家《每日新闻》的报纸根本就不是买的,而是送的,并且这样的免费赠送会持续一个月。

真要是爱国,那就别整天指手画脚的针砭时弊,换你上去没准一年能修200万公里铁路,最起码做好份内之事,让学生们安心待在教室里学习,而不至于隔三岔五就上街游行,那样除了哗众取宠,培养出来一群愤青以达到为自己扬名的目的,对国家没有任何作用。

一月底,北洋政府出台《新闻管理条例》,规定了报社准入制度,新闻审核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不准出现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兰斯是《每日新闻》的主编,菲利普则是兰芳首相府新闻办的主任。

最后一个商界要闻,这就是一个万花筒,从洗衣机的作用到暹罗的大米价格无所不包,普通人去看只能看到京城哪家饭馆物美价廉量又足,目光敏锐的商界精英自然能发现商机。

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是,民国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是文学类的,理工类以及农林类寥寥无几,但就是这帮习惯坐而论道,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居然一个个都被冠以“大师”的名号,实在是令人无语。

仅仅是一个创刊号,国内很多人突然才发现,原来全世界已经都不打仗了,只有民国还是烽烟四起;原来前清虽然已经覆灭,但紫禁城里居然还住着皇帝,并且一直在偷偷的转运原本属于全体国民的财产。

其实民国的“大师们”生活很舒服的,他们本身都在各大院校任教,领着堪称天文数字的薪水,每天在报上骂骂人就有额外收入,兴致上来了还能和女学生们谈谈理想,真是日子过的不要太滋润哦。

华人,还是非常现实的,除非是关系到自身利益,没几个人会为他人鸣不平。

这就叫资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