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四章 沙场秋点兵【1 / 2】

莲静竹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傅所言正是朱瞻基的痛处,一年前在回京奔丧途中遭遇朱高煦的劫杀,原本可以在即位之初彻查此事从而法办,就是因为怕天下百姓不明真相反误以为朱瞻基是效仿建文帝罗列罪名欲行撤藩之策借此铲除异己,所以朱瞻基才将此事忍下。即位之后给了他诸多安抚之策,就是不想给他半点儿起兵作乱的借口,如今他是激|情澎湃剑指江山,而朱瞻基则冷静的多,也从容的多。

“也太狂妄了!”

“怎的如此猖狂?难不成是汉王派来羞辱皇上的吗?”

只是,如今汉王的谋反只是来自于臣子的密报,他毕竟没有大张旗鼓的举兵压境,这倒让朱瞻基有些犹豫不决了。

朱瞻基心思初定,面上越发和悦起来,众臣不知天子的情绪为何突然转变,虽然心中犯疑却又都不明究竟。

“吴大人的意思是要派兵去剿吗?”朱瞻基的目光投向杨傅,他为人一向谨慎,每每进宫上朝都是低头循墙而行,此时见他面露忧色,朱瞻基不由开口相问:“溥卿可是有异?”

“哦?皇贵妃有心了。”朱瞻基淡然一笑,点了点头:“既如此就端上来吧!”

朱瞻基摇了摇头,他再次将夏原吉扶起,双手紧攥着夏原吉的手郑重说道:“朕离不开夏大人,百姓也离不开夏大人,朕也绝不是那等遇到危难之际就让臣下揽错的庸君,夏大人且放怀就是了,是福是祸,朕与你一起分担!”

不是朱瞻基怕打仗,此举只是为了安民,他不想因为皇族之中的争权而让百姓再尝战乱之苦。

如此漂亮的瘦金体在这六宫之中自然不作第二人想,自然是她,朱瞻基唇边的笑容渐渐散了开来,心情也轻松起来。

“皇上,老臣愿领兵平乱!”开口的正是英国公张辅。

年轻天子英气勃发,坚定如铁,挥剑直指乐安。虽然豪迈冲天,于国于民却未必是件幸运之事。

“李浚,朕知你忠心为国,一片丹心只为了护佑一方百姓。忠君忠君,必得先忠于民而后才是忠君。你的父母家人为国而亡,朕一定会隆重追封,待平乱之后为他们建祠立庙永受香火。”朱瞻基亲自将李浚扶了起来,“你且将乐安城内的部署细细讲来,让朕和诸位大臣听了也好心中有底。”

朱瞻基将他按在椅上,目光扫视着群臣又缓缓说道:“皇祖晚年受病痛和旧疾折磨易急怒,随侍在侧的亲眷及诸臣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有夏大人敢于直言劝谏,以致于触怒龙威被捕下狱。刑部在查抄夏大人家产时发现夏大人家中除了皇祖早年封赏的赐钞之外就只有几件布衣瓦器,夏大人执掌天子府库手握朝中财政大权却廉洁奉公、清贫如水,这样的官哪里是什么奸臣?夏大人早年治理河道、赈灾疏浚、根治了太湖附近的水患,更是造福社稷与万千百姓……远记得,皇祖第五次北征时徒劳往返,劳瘁愤恼,病体日益不支,皇祖懊悔昔日没听夏大人的忠言,对左右感叹道‘夏原吉爱我。’若有人说夏大人是奸臣,那朕则希望这样的奸臣越多越好!”

英国公张辅此语一出殿内立即鸦雀无声。

只见李浚面不改色冷静异常,“吾皇若是圣明,自然知道这‘万岁’不是喊来的。”

武阳侯薛禄竟神色大变,他没有起身请旨,却把目光投向了别处不敢与朱瞻基相对。

是的,李浚没有穿朝服也没有戴官帽,只穿了一袭白色的长袍,头发略微有些零乱竟然只以木簪相绾,这样的他在乾清宫东暖阁满室的红与黄两种浓重而华丽的色彩衬托下是那样的突兀。

“皇上!”李浚面色大变,再次跪在正中,他双手于胸前用力一掀衣襟立即露出里面裸|露的胸膛,这样的举动在皇上面前是大不敬之罪,应该推出午门当场斩首。可是此时众人看了却只能缄口。

“好,那众位爱卿就议一议,这平乱的统帅,朕该派谁人为好?”朱瞻基心中似乎早有定夺,然而他还是刻意地要让大臣们广开言路,献计献策,因为这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桩军国大事。

杨傅见皇上亲点他则立即起身拱手回道:“回皇上,汉王虽然已举兵谋反,但目前只是在乐安原地踏步,并未进攻周边城池,也未发表反叛朝廷的公开宣言。如果此时朝廷贸然派兵,怕是不知真相的百姓会有所误会,从而有累皇上的圣德。”

“夏大人哪里话?”朱瞻基立即起身将他扶起:“朕幼时跟在皇祖身边,皇祖常说原吉乃‘古时遗爱’,大人主理户部尽职尽责,为熟悉财政业务,将户口、府库、田赋等数字都写成小条,带在怀中,随时检阅。记得有一次皇祖向您问起天下钱谷数字,您的回答既迅速又准确具体,当时皇祖就指着您大笑道‘有卿为朕管家,朕何虑之有?’”

张辅不仅是明成祖朱棣“靖难”起兵的旧人,更是多次远征交趾的功臣,现又执掌北京中军都督府手握重兵。这员猛将自然令汉王朱高煦十分忌惮,于是他派亲信枚青潜至张辅家中,企图说服张辅帮他夺位,不料张辅根本不听枚青的行劝,当场将他拿下,并立即将此事上奏。

朱瞻基手执两本奏折道:“英国公张辅与乐安御史李浚的折子,诸位爱卿都看过了,朕召诸位前来就是要议一议如今之计,该当如何应对?”

杨荣等人进入内堂先行了君臣之礼便各自归位,坐在下首两面相对的十二张雕漆木椅上。

李浚的言语激起众臣纷纷强烈反弹,朱瞻基淡淡一笑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稍安,又命王谨将骞义扶起重新让到座上。

朱瞻基面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清冷,是的,若微说的没错,后发置人的代价有的时候便是不能承受之痛。

薛禄也算得一员干将,此时居然会临阵退缩。朱瞻基心中暗暗发寒,他立即想到的是,持此态度的在朝中怕是并非只有薛禄一人如此。跟能征善战又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汉王相战,怕是不少人都会有所畏惧。也好,正中下怀。

宣德元年八月初三申时,乾清宫四下里静静的,太监与随侍的宫女都远远地退在殿外,整座宫殿一片沉寂,只有设在各处的炉鼎、仙鹤、铜龟悄悄吐着袅袅轻烟缭绕在宫殿内外,更显气象森严肃穆庄宁。

龙案上摊开的是两份奏折和一封书信。书信是汉王朱高煦写给皇上的亲笔信,他在信中指责洪熙帝不该违反洪武和永乐时期的旧制,颁给文臣诰敕和封赠,此罪为背祖;又指责朱瞻基不该修缮南巡帝殿,不该为洪熙帝修建献陵动用二十万民夫,劳民伤财,致百姓役苦不堪,此罪为无道。朱高煦信中言辞激烈历数了朱瞻基及其父皇仁宗朱高炽的数大罪状,并指出当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须有道之人才能担当,矛头直逼皇权。同时还痛斥朝中几位大臣为奸臣,为首人物便是户部尚书夏原吉并要求朝廷将这些人诛杀抄家。同时又将内容相同的信件分发朝中公侯大臣,痛诋时政,并扬言已分兵把守交通要道,意图防止奸臣逃跑。

朱瞻基微微有些愣住了,他从来不曾真正在意过臣子们对他的叩拜与赞颂,然而当李浚第一次面见天子时竟然没有按照礼仪三呼万岁这倒是奇了,他刚想叫李浚平身,殿内侍立的太监王谨立即走到李浚身边提醒:“李大人,这礼似乎行的不规矩!”

朱瞻基不动声色倒要看看李浚如何应对。

“宣!”朱瞻基脸上无喜无悲,仿佛今日的内阁议事是再寻常不过了,只是眉宇间隐着一股说不清的毅然让人有些难以琢磨。

李浚这才将汉王在乐安城中部署详尽讲来,朱高煦将部队分为五队,立五军都督府,命王府护卫指挥使王斌领前军,知州朱恒领后军,亲信韦达领左军,千户盛坚领右军,朱高煦自领中军,同时让他的五个儿子各监一军,其中世子朱瞻垣居守乐安。

他此语一出,为人恭谨的户部尚书夏原吉首先起身脱帽跪在当场:“皇上,下臣不才,激变宗藩亲王,实属有罪确是该死。请皇上赐臣一死,如此一来可令汉王罢兵!”

这并不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御驾亲征,但却是最让朝臣震惊的。虽然不是在金殿之上大朝时颁发的圣旨,只是在近臣中的小议,却足以让这些三朝元老们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了。

东暖阁内沿西墙而设是皇上的宝座床,床上铺着锦缎制成的坐褥、迎手和靠背垫。上面端然稳坐的正是大明天子宣德皇帝朱瞻基。

虽然说汉王的谋略远远比不上朱棣,但是战场上瞬息即变胜负皆有可能,谁能打包票情势不会发生逆转?

朱瞻基点了点头:“宣!”

“李御使稍安,皇上仁德,出兵乃国之大事,皇上自然要权衡利弊全盘考量之后才能定夺。”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出言安抚。

说着骞义便起身跪在殿中:“臣骞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胆李浚!”吏部尚书骞义立即出言相斥:“虽然是地方小吏少有机会仰见天颜,但这礼仪却不能荒疏,若是忘了,老臣愿亲自示范!”

所有人都在怀疑。

李浚步入殿内,所有人一望之后全都讶然了。

李浚身上自脖颈以下、胸口、腰腹、臂膀之处全都是伤口,伤口狰狞丑陋,虽然由白布包裹,但还是能看到里面渗出的血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