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长的小人,胆小如鼠长得像夜叉。
《耳中人》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和作者同时代的修道名士谭晋玄,因修炼走火入魔,而引发了一段怪异事情,故事很短,读来却颇为有趣。同时,从故事中也清晰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比如崇信道教,人们喜爱用修道念佛的方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开头的高明笔法。谭晋玄,邑诸生也。《聊斋志异》故事共约500篇,几乎每一篇故事开头,都会直接点明主人公的姓名、身份、所在地。更有些故事,干脆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耳中人》开篇提到的谭晋玄,明末清初小说家丁耀亢曾在诗中记述过谭晋玄的故事,说他“神游方以外,天在道之中”,意思就说这个人啊,喜好道家修炼之事,而且是个名士。你看,这就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人物出场非常真实,迅速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某人身上一样,让人倍感亲切。这也是《聊斋志异》受到百姓喜爱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笃信修道的时代。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故事主人公崇信道教修炼,不但寒暑不辍十分刻苦,而且还非常有天赋,常看修仙小说的人都知道,只要不开挂,正常人修炼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能不能有所得还得看悟性和天意,而谭晋玄只需数月,不到一年。所谓引导之术,就是导气使和,引体使柔,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道教则认为引导修炼可以成仙。这一点非常符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因为明朝立国后,曾把道教定为官方指定宗教,也使得道教在明朝发展到巅峰,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一生迷恋修道炼丹,几十年不上朝。蒲松龄本人在引导之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他从小身体不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自然不免用这样的方法来强身健体,正如他《寂坐》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卫生学趺坐,虚室生白光”。
三寸长的奇妙小人。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心窃异之,故凝神以观其变。
修炼小有收获后,会发生什么呢?先是,谭晋玄在坐禅的时候听到耳中有人说话,他便认为自己修炼的内丹成功了,内心窃喜,但此时耳中人似乎非常胆小,只有当他坐禅时,闭上眼睛平静下来之后才敢小声说话,也不知道过了几日,谭晋玄再次听到耳中人说话,便小声回应道:“出来见个面吧”。话音刚落,便觉得耳朵中有些痛痒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出来了,他微微睁开眼睛,看到了三寸长的小人,其面貌如夜叉,非常具有志怪色彩。谭晋玄心中感到诧异,但没有说话,而是屏息凝神,注视着夜叉小人儿会有什么变化。这一段写得神乎其神,也是这篇小说的高潮所在,题目中所说的“耳中人”终于现身了,特征十分显著,身长只有三寸,约摸10厘米,非常胆小,会说话但是声小如蝇,长得像夜叉,面目狰狞,出现后在地上盘旋。
走火入魔的修道名士。忽有邻人假物,叩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好巧不巧,邻居在这时候敲门借东西来,耳中人被吓得满屋子打转,惊慌得就像一只找不到洞的小老鼠。再看谭晋玄,他好像神魂出窍了一般,茫茫然不知道小人去哪里了。这里再次印证了耳中人胆小如鼠,而谭晋玄神魂出窍的表现,似乎是走火入魔了。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自此以后,谭晋玄就得了癫狂病,日夜嚎叫,吃药医治了半年多,才有所好转。估摸着凡人修仙和妖、神一样,也需要渡劫,一般说法是500年为一劫,渡过了就能继续修炼,渡不过就会被天雷轰得灰飞烟灭,但谭晋玄天赋异禀,只修炼了数月便遇到了劫数,这次遇到的耳中人和癫疾,就是他修炼路上的一劫吧。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了,谭晋玄病情好转后是否继续修炼,蒲松龄没交代,好在还有一些线索,我们可以进行推测。谭晋玄的结局本文前面提到了丁耀亢的一首诗,谭晋玄的结局,便在诗中,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茫茫沧海上,何处觅壶公”。壶公是谁?《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说,壶公本来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卖药老头,他常悬一壶在肆中出诊,罢市后他便跳入壶中,一般人见不着,只有费长房看到了,后来壶公与费长房常常相聚,学到了不少本事。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也有关于壶公的记载,说:“壶公者,不知其姓名”;唐朝杜甫诗《寄司马山人十二韵人》中提到了壶公:“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王维《赠焦道士》诗中也有:“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由这些记载和诗文可以看出,壶公是一个具有高超医术的道教仙人,所以后世医学生学成之后开医馆为人治病,便称为“悬壶”,人们也用“悬壶济世”这个成语称颂那些救人于病痛之中的医生。回到谭晋玄,如果他在“耳中人”之劫后便放弃了修仙,那丁耀亢绝不会把他比作壶公一样的仙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谭晋玄最终确实修炼成仙,翩翩然不知所踪了,所以丁耀亢才会感叹:“你走了之后,沧海茫茫,人们又从哪里去寻找你这样如壶公一样的人物呢”?
《耳中人》的虽然短小,但作者从眼、耳、身、意等多个方面入手,把谭晋玄从修道,到有所成,再到失魂落魄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如果没有现实体会,只是道听途说来的故事,恐怕很难写成,好在蒲松龄本人在这方面有所心得。同样以人体器官为载体,引发的奇妙故事,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篇,比如《瞳人语》就讲眼睛中的人,不同的是,《瞳人语》中的小人活泼可爱,故事读来更像童话,而“耳中人”如夜叉,就是纯粹的志怪故事了。
故事的情节我们已经重温完了,这篇小故事蒲松龄在文章末尾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观点。但小曼认为,这篇故事的寓意就是在警示世人: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能三心二意。相反,只有潜心、一心专注于某一件事的人,方能水到渠成,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心中虽也有梦想,但只会离他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