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辞与灯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日,苏婉早早地赶回了书院,准备去上今日的早课。
早课结束后,苏婉与陈清往苏婉宿舍旁边的小厨房而去。
一路上两人还在互相考教着对方。
到小厨房,今日陈清做午膳的时候,陈清除了做些寻常的吃食以外,还做了一碗面条里面放了一个煎好的鸡蛋。
陈清将那碗面条放在苏婉旁边:“昨日你生辰,可惜没见到你人,我也没什么送给你的,在我家那边生辰那天都会吃这个,望你莫嫌弃。”
“愿婉婉以后,幸福安康。”
“陈清姐姐这是说的什么话,我最喜欢吃陈清姐姐做的饭食,我很喜欢这个生辰礼物。”
……
自从生辰宴那日回到书院后,苏婉又重新投入了她夜以继日的学习。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月,天气也逐渐褪去了燥热,变得凉爽宜人。
今日又到了书院一月一次的小考,从这次的小考开始,考卷就要和之前的学子们所考的一样内容的了。
苏婉看着这比之前难度翻了几翻的的考卷,心中不禁轻叹一声,已经能料想到结果有多糟糕了。
不日,此次小考的结果就出来了,在接近两千人的人数中,苏婉的名次在63名。
虽在意料之内,但看到这个成绩,苏婉还是伤心了一会儿,感叹到不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啊,真难,自己一个两辈子加起来都26岁的人了都没考过,看样子还是要更努力了。
日子过得很快,在这中间又放了一个年假,接近一个月的假日过后时间就很快来到了三月,苏婉的成绩也从一开始的63名爬到了稳定前三,陈清也进了前十。
三月,也是县试报名的日子,县里已经开始张贴公告具体的考试时间,让其需要报名的人到县衙的礼房报名。
每年的县试一般都在四月中旬举行 (其实是二月举行,但是这里考虑婉婉还太小,身体也不好,那个时候天气太冷了改成四月的。)
此次下完课后,在回寝室的路上。
“陈清姐姐,此次县试,你是否下场一试?若你有意,我们可一同前往。”
“嗯,我欲一试,看看自己的实力。婉婉也去吗?你尚年幼。”
话毕,稍作停顿:“是我短视了,以婉婉之能,足矣。县试之成败,岂由年龄而定?那届时我们便一同前往吧。”
“如此甚好,待到报名之日,我必唤上陈清姐姐。”
不得不说,有一位曾参加科举且现为官的母亲,实乃大幸。
至报名当日,苏婉与陈清携手同窗三人,共计五人,一同前往县衙。
寻得苏母事先联系好的禀生,五人各自交付二两银子保费。如今,此种情形已成为约定俗成之规矩。
至于禀生,乃因秀才功名并非终身制,须经受每三年一次的学政考试,又称岁考。
岁考之后,秀才如金字塔般被划分了等级,按成绩分为三等,其中位于塔顶的成绩佼佼者被称为“廪生”,享受着朝廷按月发放的粮食月廪六斗,而成绩更为出类拔萃者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珍稀资格。
交了保银后,五人一组,由所具保的禀生带领着去县衙礼房报名,填写“亲供”,上面详细记录着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以及祖上三代的存亡履历。苏婉的母亲曾亲身经历过科举,因此填写这些对于她来说很是简单的,毫无出错的可能。
如此一来,五人便算成功结保,若有一人作弊,其他四人都要遭受连坐之罪。不过,这些人都经过苏母的缜密调查,所以作弊的概率微乎其微。
经过一连串繁文缛节的报名流程,总算大功告成。(按明清科举的规矩,应当返回祖籍之地参加县试,但这里的设定是母亲在京做官,那么女儿自然要在京城参加考试,毕竟回祖籍应考,无异于降维打击)
接下来,就只需静待县试的来临了。在这段时间里,书院对已报名的学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可以选择留在书院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宅在家中。
苏婉在心里暗自思量了一番,最终决定在剩下的日子里待在家里。一来,苏府中有一位学富五车的苏母,如同一本活的教科书,跟随苏母学习能让她受益匪浅;二来,借助苏府的财力和人脉,还可以请来举人的夫子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苏母将自己参加科举的心得体会以及需要特别关注之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苏婉,并列举出一些奇奇怪怪、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例作为警醒:有的考生因饮食不当导致腹泻不止;还有人抵达考场后才惊觉忘记携带笔墨纸砚等必要文具……诸如此类的奇葩事件不胜枚举,目的就是让苏婉引以为戒。
苏婉听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感叹世间之大无奇不有。
而时间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间流逝,转瞬之间便来到了县试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