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辞与灯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已经主持了几轮的内阁学士已经有些疲乏,直到翻到一篇诗词,那犹如龙飞凤舞般的馆阁体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往下看去,越看越觉得不错,看完之后她马上看向书写名字的地方,那里写着两个字,苏婉。
苏婉……
内阁学士心中默念,这不就是今年的小三嘛,她往苏婉坐着的方向看了一眼,提了提嗓音,“这一篇,老妇私以为不错,大家听听看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出自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当诗念完之后,全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内阁学士缓缓放下手中写诗的素纸,他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人群。每一个人都静静地坐着,没有一丝声音,一动不动。
内阁学士见许久都没人开口,轻声问道:“嗯?大家觉得如何?”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在寂静的大厅中清晰地传递到每个人的耳中,如同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年轻的书生站起身来,他脸上带着钦佩之色,拱手说道:“大人,此诗意境深远,字句精妙,实乃难得一见的佳作啊!”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众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的讨论诗句的意义,有的则探讨其中的修辞手法。一时之间,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一个说这句好,一个又认为是那句好,几人围在那里争吵不休,争得面红耳赤。
连旁边的陈清也夸赞道:“这是谁的写的诗,真的是句句经典,当是作“明月”此诗之最了。”
江月看着坐在她旁边,明明没什么表情,但她就是觉得苏婉现在应该是在笑,在对自己所作的诗感到满意。
所以她突然发问到:“苏婉,不会是你作的吧。”
陈清听到江月的声音,也看向她,似乎在等待着她的答案。
还没等苏婉开口说话,院子里的人也回过神来,此时此刻,不是讨论哪句诗好的时候,而是应该问一问创作这首诗的人是谁。
不一会儿,就有几个人站了出来,“还请学士大人告知我等,作这首诗的人是何许人也?”
“哦,诸位想知道是何人?”
难得看到这群人如此焦急,她饶有兴致地欣赏了一会儿她们的表情,然后将目光投向苏婉,“作诗之人正是今年我们这儿的小三元,苏婉。”
在座的人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只见一个小女郎站了起来。
苏婉微微一笑,起身向众人行礼,“多谢诸位赏识,此诗正是小女子所作。”
她的仪态和礼节无懈可击,而由她做出来更是别有一番高雅气质,令人心旷神怡。
看到站在那里,宛如仙人般亭亭玉立的女郎,周围的人都炸开了锅。
“真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位年轻娇小的女郎所作,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此诗堪称绝世之作,想必这位苏女郎定然是才华横溢。”
内阁学士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苏婉,你这首诗确实写得极好,当得上这明月一题的桂冠,诸位意下如何。”
下面的人都随声附和着,“确实,此诗乃最佳!”
甚至有很多人来到她面前询问这首诗的灵感来源,并夸赞她才华横溢。
等诗词会的人陆陆续续散去,她们三人也开始往回走。
走在路上,陈清有些疑惑地问着江月,“江月,你当时是怎么会知道是婉婉作的这首诗?”
苏婉也看了过去,想着当时的她并没有表现出来啊。
江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我当时觉得苏婉好像在笑,就那种我怎么这么厉害的笑,所以我就猜应该是苏婉作的。”
陈清更是惊奇了,她指着苏婉,“笑?我也坐婉婉旁边啊?我当时怎么没看到。”
“对啊,我当时可没笑,表情都没有的,你怎么看的?”
江月沉吟了片刻,“可能是直觉吧。”
陈清看着好像也得不到什么答案,看着苏婉,“婉婉,明日你作的诗应该就能传遍京城了吧,那首诗作的真好。”
“巧合罢了,陈清姐姐你别夸我了。”
“作的好就应该夸,我们婉婉真厉害。”
江月也在旁边附和,“对,苏婉真厉害了。”
苏婉只能笑着迎合,心中暗道:毕竟她在现代背诵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她又学了好几年,今日是恰巧灵感一来就作出了此诗。
就如陈清所言,第二日,这首诗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甚至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奇观。
苏婉也在文坛崭露头角,还获得了一个雅称“苏明月”,可谓是一语双关。
甚至在史书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后世论坛上她的粉丝常亲切地称呼她为“苏明月”“明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