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朝阳笑了笑,“销量并不代表一切。”
见林朝阳不想多谈销量的问题,雷奥尼·海里克只好示意他继续。
“去年我到美国去领奖,顺便参加了些活动,结识了当时《纽约客》的总编……”
林朝阳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创作的前后讲了出来,雷奥尼·海里克有些意外。
他怎么也没想到,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样一部作品竟然是应出版社的邀请创作出来的。
“我记得去年《纽约时报》发文称赞您‘像大师一样写作’。
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样很好奇您的英文创作能力怎么会如此强悍?甚至要比我所看过的绝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都要出色。”
林朝阳又把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搬了出来,还着重提到了燕园里的季羡林、金克莯钻研外文的大家,表示自己只是向前辈学习。
“看来这段在燕京大学的工作经历为您的创作生涯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也锻炼了您出众的能力。”
雷奥尼·海里克是驻京机构的记者,自然了解燕大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
“接下来我的问题有点敏感,在您的作品中‘同性恋’和‘艾滋病’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要素,您对这两个社会现象是如何看待的呢?能谈谈您的真实想法吗?”
雷奥尼·海里克问完这个问题后,眼神紧紧的盯着林朝阳,似乎想从他的眼睛看出他的心思。
林朝阳耸了耸肩,“能怎么看呢?一种取向、一种疾病,我们这个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不同!”
他的态度轻描淡写,但背后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尊重和宽容,让雷奥尼·海里克心中忍不住生出几分崇敬之情。
能写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样作品的作家,果然拥有着超越常人的普世情怀。
雷奥尼·海里克品味着林朝阳的回答,忍不住放下手中的笔记本,轻轻鼓掌以表示内心的尊敬。
“一种取向、一种疾病!”
“我们这个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不同!”
“林先生,您宽广的胸怀让人钦佩!”
雷奥尼·海里克由衷的赞赏道。
林朝阳嘴角轻挑,笑容淡然,一派高人气象,在雷奥尼·海里克眼中的形象无比高大。
白人、高等学历、精英职业,雷奥尼·海里克是典型的白左,被林朝阳这套东西拿捏的死死的。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老子提前30年把lgbt那套东西输出到大洋彼岸,老美你该如何应对?
半个月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汉密尔顿大楼。
作为哥大的代表建筑之一,汉密尔顿大楼承担了哥大许多本科核心课程的授课。
今天上午,哥大知名的社会学教授肯·施耐德正在二楼的阶梯教室上课,他的研究方向有点偏门,是同性恋研究。
研究范畴可谓博古通今,上到古希腊、古埃及的男同壁画、文献,下到当代同性文化发展。
虽然偏门,但却很受哥大学生们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生在军队中一系列涉及同性恋者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导致了军方和立法机构在重新思考、检讨美国军队的同性恋政策。
但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上层政策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
尽管现在有很多民权组织、法律援助组织、国会议员联合起来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但对于政策在对同性恋群体的保护上仍然是滞后的。
去年海湾战争爆发,军队之中的同性恋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讲台上的肯·施耐德背对着幻灯片侃侃而谈,台下上百名学生神色认真,全神贯注的聆听着他的发言。
尽管此时在美国民间,对于同性恋这种事依旧有不小的歧视现象。
但年轻人嘛,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天性。
在大学校园内,尤其是向来以激进运动而闻名的哥大校园内,这些学生们却早已“觉醒”,笃信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爱人的权利。
无论爱异性还是同性,都是神圣的情感。
“……走过八十年代的阴霾,虽然同性恋在一些行业和社会上依旧是一种忌讳,但同性恋者的权利至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台上的肯·施耐德说到这里,手指轻轻一动,幻灯片切换。一幅写满了文字的图片出现在幕布上。
“上帝给你一对卵蛋的时候,可不是为了让你扮娘们儿的!”
“我要打扮美美的,这是我的最后事情,做个美丽的天使。”
“你知道吗?你不配我们的钱,你这个恐同的混蛋!”
……
当学生们看清幻灯片上的文字时,一些人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显然知道这些文字出自于哪里。
“我想,你们当中很多人应该对这些对白并不陌生。
没错,《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
走过八十年代的阴霾,崭新的十年,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讲台上,肯·施耐德的语气铿锵有力,神情坚定而充满希望。
台下不少学生也被他的话语和情绪所感染,仿佛亲身参与进历史之中。
几个月以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美国社会各界所造成的舆论影响是巨大的。
许多同性恋组织借着这部小说的东风,到各处组织活动,在美国各个城市都掀起了很大的舆论影响,让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同性恋权利运动走向了一波高潮。
幻灯片再次切换,画面上醒目的“time”下,不知何处射来的光照亮了林朝阳的眉眼,他的眼神深邃而从容,眼角皱纹稀碎,勾勒着睿智的神采。
“让我们也同样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林朝阳先生!”
“他以笔铸剑,为弱者发声!”
“无愧于人类灵魂导师的称呼!”
肯·施耐德的语气饱含情感,充满了煽动力。
台下的学生们看着《时代周刊》上的肖像照片,神情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