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朝阳:?
他很想吐槽戈特利布一句没见过世面,但出于礼貌还是说道:“是啊,真没想到!”
罗伯特·戈特利布语气得意的继续说道:“还有更没想到的呢!林,你知道吗?7月的最后一期,杂志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10万份!”
听着这个数字,林朝阳心头有了些许安慰,从九十几万到一百一十万份,这个涨幅还算是可观。
“110万份的销量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专栏所带动的销量增长。你能明白吗?林,这已经《纽约客》近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涨幅了。
接下来只要你的专栏继续更新,销量应该还会有不小的涨幅。”
“我当然明白。罗伯特,看来你们得给我涨稿费了。”
罗伯特·戈特利布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容,“没问题!稿费当然要涨!”
《舌尖上的中国》专栏为《纽约客》带来了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增长,这里可不仅仅是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
作为美国文艺期刊行业的扛把子之一,《纽约客》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庞大的读者群体上,还体现在广告费上。
跟国内期刊只能依靠杂志销量创收,广告收入少得可怜的情况不同,《纽约客》自诞生以来,广告费就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远超杂志销售本身的收入。
在六十年代的巅峰时期,《纽约客》每年的广告营收高达6000万美元,堪称期刊界的印钞机。
过了这么多年,通货膨胀涨了不少,《纽约客》的广告营收却不增反降,这一切当然源于杂志销量的萎缩。
如今杂志销量竟然有老树开花的趋势,接下来的广告营收必然也会水涨船高,罗伯特·戈特利布自然欢欣鼓舞。
他现在无比庆幸当初自己的决定,林朝阳简直就是他的福将,涨点稿费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不管是他还是林朝阳,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这些年来《纽约客》给撰稿作家们的稿费待遇没多大变化,一直是每单词25~50美分。
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作家最多可以收入可以收获1500美元,而这已经是《纽约客》撰稿作家们的最高稿费标准了。
而这样的文章,每月最多可以发表4篇,也就是6000美元。
对于为《纽约客》这样全球顶级的文艺杂志供稿的作家而言,着实有些可怜。
不过,历来名气大的杂志,在稿费方面向来都是吝啬的。
人家杂志自有名气,籍籍无名的作者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是作者的荣幸,这样的杂志从来不缺优质的作者和稿件。
当年金庸执掌的《明报》如此,《纽约客》亦然。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如果有幸为《纽约客》供稿,那么作品出版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难度。
如果他的作品能够固定出现在《纽约客》的版面上,甚至是成为专栏作家,那么他已经站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的顶端。
有如此强大的名气加成,谁还会在乎发表稿费这样的蝇头小利?
“林,我们把专栏时间延长点怎么样?”
罗伯特·戈特利布提出了建议。
“延长?”
“没错。你的专栏如此受欢迎,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把它打造成了我们《纽约客》的招牌!
这样对你也有好处,可以进一步提升你在美国的名气。”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中充满了蛊惑的味道,当初他和林朝阳说的是专栏先做一季看看效果,如今一看效果如此突出,他自然不想放过林朝阳这个金笔头。
可林朝阳却没这个心思,他又不缺钱,给《纽约客》写专栏也是因为当初被戈特利布和琼斯几人联合劝说,有心宣传一波中国的饮食文化。
专栏这种东西,对于作家而言等于是绑了一道枷锁,他摸鱼都摸的不自由。
每每玩的正开心的时候,突然想起下周(明天)的稿子还没写,顿感悲从中来,心如死灰,人生无望。
更何况,他手里还有一部长篇要写,实在不想浪费这个精力。
想到这里,林朝阳笑哈哈的说道:“罗伯特,别开玩笑了,我可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你也应该明白,《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专栏文章每一篇都是多年的积累,我不可能永远这样输出。”
闻言,电话中的罗伯特·戈特利布沉默了下来,大好的心情瞬间败坏,他语气中带着恳求,问道:
“半年怎么样?写半年,然后你休息一年。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专栏还可以再开。”
“罗伯特,你知道的,我不光有专栏要写,还有小说……”
林朝阳的态度坚决,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倍感失望,但他也明白林朝阳的为难。
更何况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专栏的名气在美国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打出去了,销量加广告费,这一波少说也为《纽约客》带来了大几百万的营收,更别提品牌价值的提升了。
所以哪怕被林朝阳坚定的拒绝,罗伯特·戈特利布的态度依旧温和,以商讨的口吻问道:
“那今年还是一季,以后每年都是一季12期,三个月的刊载期怎么样?”
林朝阳沉吟片刻,说道:“我只能答应你明年的。罗伯特,这种事谁也说不好的。”
罗伯特·戈特利布无奈的叹了口气,“好吧,好吧,我明白,起码有明年,那就等到时候再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