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391章 杀人诛心【1 / 2】

窗外凌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煜称陶谷维“闷骚男”。

但是,青春可爱的美女作家凌霄对陶谷的评价——开宋之功臣、终生之小吏。

开宋之功臣——自然是褒奖,陶谷也配得上。从龙之功而言,直接或间接参与“陈桥兵变”的将领,自然是不遑多让,但是,没有陶谷的“临门一脚”,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名声,甚至命运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临门一脚”,就是就是禅位制书!

真实历史,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带领大军杀回汴梁时,并不是官员们全都响应,热烈欢迎改朝换代的,不少人想要通知各地驻军,前来勤王,赵匡胤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年幼的郭宗训赶紧禅让皇位。

历经一些波折,许诺不少好处,尤其是“优待大周皇室”的条件达成后,赵匡胤距离皇位只剩下一步之遥,然而,这时候一个尴尬的事情出现了,没有禅位制书!

想想也是,大家都忙着造反、妥协、投降、捞好处,谁还顾得这种小事儿?

赵匡胤正在尴尬之际,陶谷出现了,他不慌不忙地走出来,拿出了早就写好的禅位制书,由此,也足可见陶谷的政治预感是多么敏锐。

不要小看一份禅位制书,它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走向!

在赵匡胤亲切的关怀下,郭宗训盖上了红章,然后公布天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文臣武将才认识到大势已去,毕竟“陛下先投降”了,自己还硬撑着干什么?北宋代替后周,实现了相对的、平稳的过渡。

那么,为何说陶谷又是“终生之小吏”呢?

很简单,这厮实在是太没有底线,以致于造反起家的赵匡胤都看不上他,当大官,做梦呢?

赵匡胤对陶谷的鄙视有多严重呢?有句俗话叫做“照葫芦画瓢”,就是赵匡胤对陶谷的评价。

入宋之后,眼见身边拥立之人,一个个都加官进爵、封侯拜相,陶谷却依然是个翰林承旨,就是负责写御用文书的工作,陶谷自然是不甘心,他上书赵匡胤说道自己“久在翰林,意希大用”。

然而,赵匡胤回复时,你整天写诏书,不过是参考前人的模板,改几个字而已(就跟写论文一样!),是为“依样画葫芦耳”,有什么能耐!

官位须由生处有,

文章不管用时无。

可笑翰林陶学士,

依样年年画葫芦!

历史上,赵匡胤不鸟陶谷,除了不认可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厮的名声,实在不好,而赵匡胤作为大宋开国皇帝,又必须注重自己的名声!

【你名声也不怎么好吧?】

说一件事,就能以管窥豹了,陶谷“以德报怨”的行为。

后晋时期,陶谷是一个地方判官,后来得到李崧的提携和帮助,成为了朝中集贤校理。后来,李崧被人陷害排挤,这厮不仅不帮忙辩白,反而落井下石。

最无耻的就是,李崧被害死后,陶谷有一次见到了李崧的侄子李昉,陶谷就问,你叔叔是李崧对吧,哈哈,知道吗,他被处决的事情,我可是出了不少力!

尼玛,这种人……

所以,当李煜搞清楚是谁之后,当即就有点反胃。

徐铉说道:“陶谷前来,应该是送国书的。”

李煜点头:“礼尚往来,虽然赵匡胤是草头王,当下也不好惹,好好对付过去就完了。”

徐铉面临难色,说道:“陛下,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他指名道姓,让臣陪同,朝见陛下,说是有重大事情商议。”

李煜一笑,说道:“重大事情?这位孤眠居士,莫非是想念秦弱兰了?”

徐铉脸色微红,叹口气说:“此乃陛下之杰作也。”

李煜也叹口气,没错,那是他做太子时候的一件趣事,也是一件心酸的事情。

当时,后周咄咄逼人,对国主李璟几番羞辱,听说陶谷出使金陵,住在驿馆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十二个字——

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这就是字谜,转换组合之后,就是“独眠孤馆”,表达自己寂寞难耐。

于是,李煜派人送去一名青楼女子,名字叫秦弱兰,假装成驿馆工作人员,陶谷这样的闷骚男,自然是一勾引就上钩了,事后,秦弱兰让他写一首词,送给自己。

陶谷文才是不错的,于是做了一首《春光好》——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这首词,也极其的闷骚,就如同短信时代,群发“淡淡的情怀很真,淡淡的问候很纯,淡淡的等待很傻,淡淡的思念很深”一样。

再后来,在欢迎陶谷的宴会上,李煜让秦弱兰登场了,当着南唐大臣的面,弹奏演唱这一首《春光好》,然后明知故问,这么牛逼的词是谁写的?

《玉壶清话》记载:谷惭笑捧腹,簪珥几委,不敢不釂。釂罢复灌,几类漏卮,倒载吐茵,尚未许罢。

为了遮羞,陶谷只能拼命饮酒,喝到吐,喝到醉。

等到陶谷回到汴梁,他这一段“风流韵事”,早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其舆论影响力,不亚于网红人设崩塌、明星出轨被抓。

无论是正史角度,还是稗官野史角度,这是一次严重的外交事故,所以,陶谷后来才不被重用。当然,也可以认为,这就是赵匡胤派人抹黑陶谷的。

然而,对于李煜来说,这不是什么胜利,只能说是无奈和心酸,如果当时南唐兵强马壮,早就和后周开战了,何必要通过设置“风月陷阱”挣个面子?

“好了,徐卿,不开玩笑。陶谷指名道姓,让你前去陪同,是为何故?”

徐铉说道:“陛下忘了?昔日,赵匡义、张洎离开金陵之际,臣送去密信一封。”

李煜略一思索,当时,徐铉假意背叛南唐,希望张洎在赵匡胤手底下好好干,将来自己也投奔过去,好混个一官半职。

此举,只是为了在赵匡胤那边“埋一颗雷”。

看来,陶谷与张洎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在前往光州之前,把徐铉的事情也说给他听。

“哼,朕懒得跟此人虚与委蛇,有什么事儿,徐卿看着处理就好了。”

徐铉为难,说道:“若只是回赠国书,臣应付一下无妨,只是,陶谷态度极为傲慢,言语之间,透露出一些战事信息。”

李煜冷哼一声:“攻守易形,他一个草台班子的使臣,有什么可傲慢的!还以为自己是周国使者?”

即便是后周派来的,此时不同彼时,李煜也毫不在乎了。

“陛下正欲用兵巢县、舒州,以臣看来,还是见一见为好,或许,会出现局势巨变。”

李煜转念一想,也对,赵匡胤虽然头顶着反叛的帽子,谋朝篡位的罪名,然而,坐拥几十万军队,也不能假装他不存在啊。

“既然如此,就在宴宾楼招待,席间再谈吧。”

“遵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