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259章 计划【1 / 2】

四月的枇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次日清晨,朱雄英早早就去了奉天殿。他知道,今天的早朝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奏折,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朕有几个问题要问问你。\"

\"皇爷请说。\"

\"第一,这农学堂如何设置?光是研究种地,怕是说服不了那些老学究。\"

朱雄英早有准备:\"回皇爷的话,这农学堂不光研究种地。我准备分成四个堂:农艺堂主要研究作物种植;水利堂专门研究水利工程;器械堂负责研发农具;还有一个测算堂,专门记录天时地利、产量增减。\"

朱元璋点点头:\"这样安排倒是周全。那第二个问题:这些农学堂的人从哪里来?\"

\"这个好办。\"朱雄英胸有成竹,\"首先是从各地举荐贤能,特别是那些懂农事的乡绅。其次是从科举中单独取士,专门考察农业知识。再者,让各地农学堂互相交流,培养新人。\"

\"好,那第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朱雄英早就想好了对策:\"第一,东瀛石见银矿的收入可以拿出两成来支持农业发展。第二,新开垦的农田,朝廷可以收取一定的税收。第三,各地藩王的封地改造成农田后,大部分收益都归国库。第四,等农业发展起来,粮食增产,自然就有了更多收入。\"

朱元璋听完,捋着胡须笑了:\"看来你是真的用心了。不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真正落实到百姓身上?\"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朱雄英思索片刻,正色道:\"孙儿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说来听听。\"

\"第一,建立督查制度。派专人定期巡查各地农田,检查水利设施,考核农学堂。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决不姑息。\"

\"第二,设立奖惩制度。哪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好,就奖励当地官员;哪个地方消极怠工,就严惩不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发动百姓参与。让他们明白,发展农业是为了他们自己。比如新品种推广,先在一个村子试种,效果好了,其他村子自然就愿意学。\"

朱元璋听完,难得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对了。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让百姓得实惠。不过你这计划,怕是有人要反对啊。\"

\"孙儿知道。\"朱雄英点头,\"那些大户肯定不愿意放出土地来建农田,有些官员也不愿意改变旧制度。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现在正是好时机。\"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天竺已经臣服,吕宋已下,西域在掌控之中,东瀛更是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如此大好形势,不正是发展内政的最佳时机吗?\"

朱元璋哈哈大笑:\"说得好!既然如此,朕就给你个总督农政的职务。从今天开始,全国的农业发展,就由你来负责了。\"

朱雄英躬身行礼:\"孙儿遵命。\"

走出奉天殿,朱雄英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具体事宜。蓝玉、黄珀等人都在等着,连朱慡朱棡也闻讯赶来。

\"诸位,\"朱雄英开门见山,\"皇爷已经同意了农业发展的计划,并且给了我总督农政的职务。接下来,咱们就要开始实干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强调几点。第一,这次改革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农业。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觉悟,准备打一场硬仗。\"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育种到灌溉,从耕作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每个问题都要有解决方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让百姓真正受益。这不是做给皇爷看的政绩,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说完,朱雄英开始分配任务:\"蓝玉,你负责统筹全局,重点是水利工程和农学堂的布局。\"

\"臣遵命。\"蓝玉答道,\"臣已经让人绘制了全国水系图,准备先从江南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

\"好。黄珀,你除了负责新城的农田建设,还要牵头组建测算堂。\"

黄珀点头:\"臣已经在着手准备了。新城的农田可以作为试验田,测算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

\"两位叔父,\"朱雄英转向朱慡朱棡,\"你们去西域后,要特别注意两件事:一是棉花种植,二是葡萄种植。这两样都是西域的特产,要好好发展。\"

朱慡朱棡齐声应下:\"侄儿放心,我们一定把西域的特色农业搞起来。\"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报!东瀛那边的水稻种子已经在路上了,预计十天后能到京师。\"

朱雄英点点头:\"来得正好。等种子到了,立即分送到各个农学堂,今年就要试种。\"

这时,黄珀突然想起什么:\"殿下,臣有个建议。\"

\"说。\"

\"不如在京师城外建一个大型农田,专门用来试验新品种。这样不仅方便观察,也能让百姓看到效果。\"

\"好主意!\"朱雄英眼前一亮,\"就选在通州那边吧,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报!西域传来消息,说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

原来是当地的农民发明了一种用地下水灌溉的方法,通过挖深井引水,即使在干旱的地方也能种植农作物。

\"这个好!\"蓝玉激动地说,\"如果这个方法可行,那北方的旱地就有救了!\"

朱雄英立即下令:\"马上派人去学习这种技术,回来后先在通州试验。如果效果好,就在北方推广。\"

众人正在讨论技术细节,外面又传来通报:\"陛下驾到!\"

朱元璋走进来,看着众人忙碌的样子,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看来你们是真要干一番事业。\"

\"皇爷。\"朱雄英上前行礼,\"孙儿正在和众臣商议具体事宜。\"

朱元璋摆摆手:\"不用管朕,你们继续。朕就是来看看,顺便提醒你们几件事。\"

\"皇爷请说。\"

\"第一,这农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远打算。光靠一时热情不行,要建立长效机制。\"

\"第二,要注意节省开支。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都不能浪费。\"

\"第三,要防着点那些大户和官僚。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捣乱,你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朱雄英认真记下:\"孙儿明白。\"

朱元璋又看了看图纸和奏章,又补充道:\"对了,朕还有个想法。这农学堂既然是新鲜事物,不如就趁机改革一下科举制度。\"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就是说,\"朱元璋解释道,\"科举除了考经史子集,也要考考农业知识。让那些读书人明白,农业也是学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