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早出于陶弘景《真诰》,晚于佛教心学。
自宋至明,儒家“心学”兼有数义:
道统心传之学,此与释道之道统相对抗;
用心而学,此与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相对立;
论心治心之学,此为新儒学的功夫论。
阳明学兴起之前,“心学”主要是指以濂洛关闽为代表的新儒学,特别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传统,偶尔也用来指称陆九渊一派的学术。
“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
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浪潮最顶峰的时期!
… …
不是讲控制论嘛,怎么说着说着,扯到心学上了?
徐行有些懵逼。
可转念一想,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啊。
心即理… …
怎么感觉就像是用胸口的信仰印记凝聚符文似的,这是心即理嘛… …
而知行合一… …
知道原理、模拟原理、运用原理?
最后的致良知。
这里讲的良知可以是道德意识,也可以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怎么听起来就和控制论的思路非常的搭呢… …
… …
“看来你也想到了!”
三齐笑的更加放肆了: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必须狠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咳咳咳咳。”
三齐越说越兴奋,都有些岔气了。
“你别急啊,慢慢说、慢慢说… …”
“你看啊,有没有发现心学和咱们的道法有什么共通点?”
“什么共通点?”
“主观唯心主义啊!只要理解方法,由心凝聚,就能施法!!!”
三齐眼神愈发明亮。
他简单扼要的阐述了一遍,王阳明继承自陆九渊强调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认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
“怎么样?!这里的’理’可不可以理解为‘道’,可不可以理解为‘炁’?!可不可以理解为物理公式、数学模型?!”
三齐忍不住鼓掌道:
“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可惜阳明先生不是道士没有修炼体质啊,以他的认知能力,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