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学问世,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4 / 4】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工匠们其实天生就是懂科学的。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反而是这个时代最好也最应该被传授科学的群体。

问题是,工匠们会敝帚自珍,将自己掌握的技术藏起来,不传给别人,或者仅传给儿子。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吃饭的本事。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

艺不轻传!

他们有这种想法,其实也没错。

因为在生产力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内卷的社会。

技术一旦扩散,就会迅速内卷,变得不值钱。

让原本掌握技术的工匠,再难以凭借技术,维持生计。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们当然不能将自己掌握的技术,轻易传授出去,而是为严格保密。

朱允熥已经采取了改进措施,比如让工匠们集体讨论该如何造枪。

打破原来的隔阂,相互交流以促进发展。

但这还不够。

要扭转工匠们的思想,远非一朝一日之功。

但读书人不一样。

读书人并不靠那些技术吃饭。

读书人想要的是千秋万代的名声。

他们如果掌握了技术,就会著书立传,将技术告之所有的世人,以便让自己青史留名。

这才能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

历史上能让后世之人记住的发明家,科学家,他们实际上未必掌握了当时最好的技术。

只是他们自己,或者别的读书人,将他的技术记载下来,流传到后世了。

于是,他就成了影响深远的科学家!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要不然,技术失传了,在历史上就不会有任何浪花,后人也不会知道这项技术,更不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发现这项技术的人,也不会成为史书上有名的科学家,而是会永远默默无闻。

这样的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得数不清。

这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千年,科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的根源。

技术没有交流,没有传承,只有不断的重复。

不断的被重新发明。

自然就不可能发展提高了!

苏轼去一趟石钟山,就能发现其“钟响”的原因所在。

当地的其他人,生活在附近,真的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发现吗?

当然不是!

只是发现的人没文化,不会将自己的发现写出来,传给世人!

可苏轼去了,写了一篇“石钟山记”,石钟山的神秘面纱,便被从此揭开了。

这是读书人才具备的本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而自今日始,随着朱允熥在国子监讲学,立科学一门。

天下读书人从此深度介入科学技术发展当中。

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现象,实验的结果,掌握的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著书立传。

他们会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以取长补短。

他们是唯恐别人不知道这项技术,而不是害怕别人知道。

交流和传承,才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石。

一个人能掌握的技术,能总结的经验,能观察到的规律,总是有限的。

唯有集合众人之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让科学技术一步又一步的提高,超越前人,达到新的层次。

这,正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有了大量读书人的加入,有了他们孜孜不倦的交流和传播技术,科学的发展,便将从长期的停滞不前,正式进入一个大爆炸的时代。

……

洪武二十五年腊月,太孙朱允熥于国子监讲学,开创科学一派。

大明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