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毕竟,这些年,倭寇做过许多类似的事情。
其中有不少是真正的倭寇,还有许多就是本地的盗贼,装扮成倭寇。
要不然,大明朝廷也不会发布海禁。
海禁与其说是防止倭寇侵扰,不如说是防止大明的百姓出海,摇身一变,成为“倭寇”。
这些人入则为民,出则为寇。
就真的剿之不尽,杀之不绝了。
消息传来的第二天,《大明日报》就进行了整版报道。
一是倭寇残暴无比,致吕氏满门被屠,惨状胜过地狱。
二是尽数倭寇昔日种种暴行。
此外,还刊登了以前被倭寇屠戮了家人的受害者的采访报道。
他们在采访中声泪俱下的诉说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痛斥倭寇的残暴无人性,呼吁朝廷彻底剿灭倭寇,出兵讨伐倭国,使其永不敢再犯大明边疆,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老百姓总是很容易被煽动的。
何况金陵城本就地处东南,东南沿海的百姓,一直都深受倭寇之害,有切肤之痛。
《大明日报》的报道,立即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百姓对倭寇,皆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一个个都强烈要求朝廷出兵。
文华殿。
朱允熥召集众官员议事。
“下官以为,倭寇不过是疥癣之疾,虽时有侵扰,然只要加强海禁,使片板不许入海,即可防范。”
“北元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当此时刻,朝廷应全力对付北元。”
“下官亦以为如此!”
“下官附议!”
“倭国远居海外,昔日北元兵强马壮,横扫天下之时,尚且未能征服倭国,我大明更不能随意兴兵。”
“倭寇残暴,恶行累累,实令人气愤,但主不可怒而兴师,还望太孙殿下明鉴。”
……
与民间的舆论相反,朝堂上的众官员,大多数都认为朝廷应该集中精力对付北元,反对出兵倭国。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北元是可能威胁到大明朝存亡的。
草原游牧部落,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要不然,秦始皇也不会修万里长城。
近一点的说,就在数十年前,这片土地都还在元庭的统治之下。
如今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
可元庭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仍在北方草原上游荡。
这始终是一个隐忧。
一个关系到所有人身家性命的隐忧。
大明的官员、将领,无不希望能永远消除这一祸患。
相比之下,虽然倭寇在沿海一带杀烧抢劫,无恶不作。
但若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倭寇是一小股一小股的,他们只能劫掠民间,却不太可能推翻王朝的统治。
如此一比较,孰轻孰重,自是一目了然。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北元已经被赶回草原,只要加强边防,便再难犯境。可倭寇之乱,却伤及我东南腹地,连故太子妃一家都惨遭屠戮,寻常百姓,又该如何防范?”
“倭寇不平,则东南不稳。”
“东南不稳,则我大明江山不稳。”
“倭寇之患,实乃我大明心腹之患,万不可轻视。”
“朝廷理应将倭寇全部荡平,而不是一味退缩了防御。”
但他的话,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对。
“倭寇远在海上,怎么荡平?严加防范,才是上策。”
双方争论了起来。
“派海军出战,未必不可!”
“茫茫大海,何其辽阔,又无处问询,派船出海,就能找得到贼窝吗?”
“那就出兵倭国!”
“荒谬,连元庭最强盛时都没有能征服倭国,我大明岂能随意出兵?”
“元庭不行,我大明未必不可以。”
“用兵是何等大事,岂可如此草率?”
“难道就任由倭寇为害我大明吗?”
……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吵成了一片。
下方。
站在人群内的黄子澄,脸色却变得有些奇怪起来。
自从吕氏身死,朱允熥被立为太孙,朱允炆被关押,他虽然未被治罪,身份地位却是一落千丈。
从前许多刻意讨好他的官员,都消失不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