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点上涨,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区的开发,糯米的不再浪费,以及库存在调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范围内。
慢慢地,老朱悬着的心,又重新变得安稳。
至少,这样算起来,大明的粮食问题,似乎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严重和急迫。
当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
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价,也涨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维持低价粮食的供应稳定,很困难。
繁华昌盛的大明下,正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只是目前还有时间,暂时仍不会爆发。
见老朱拿着笔陷入沉思,迟迟没有落笔行文,吉垣在旁边轻轻唤了一声:“陛……下!”
“去,将所有的《科学》期刊全部找来。”老朱吩咐了一声。
科学期刊开始发行的时候,老朱已经赌气离开了金陵。
不过,他还是令人购买了全套的期刊。
毕竟,微服私访,远离朝廷,又赌气不愿与正主持朝政的孙子联系,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只能通过《大明日报》、《科学》期刊等了解朝廷的变化和动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过来。
老朱翻开其中的一本《农业》专刊。
上面对于种田的探讨非常多,除了种植的农时,施肥,施水,锄草,防旱抗灾等等之类措施的探讨之外,还有如何防治病虫灾害,特别是如何制作并使用农药的问题。
华夏历史上,农药使用的时间很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在用。
然而,农药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虫的重要性。
后世现代人往往对农药深恶痛绝,可这主要还是限于蔬菜水果等。
它们的生长期短,农药残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来上市售卖时,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影响大。
自然引人不满。
可实际上,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农药对粮食产量的稳定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农药,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可能减产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饿死多少人的问题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于耕种的农时,何时施水施肥,还是大致心中有数的。
即使不懂,看周围的邻居如何种田种地,跟着照做就是了。
总有聪明人知道该怎么种。
然而,对于制作并喷洒农药驱虫灭虫,大部分农民就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很多时候,遇到病虫灾害甚至听能听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灵祈祷等等。
《农业》专刊上探讨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无疑给了很多种地的农民一缕新曙光。
老朱翻阅着《农业》专刊上面内容,微微点头。
看来,那个“逆孙”,也很清楚粮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大明潜藏的巨大粮食危机。
他这般施政,表面上看起来样样都好,可一旦缺粮,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农业》专刊上传播的知识,究竟能让粮食增产多少,也是未知数。
好在之前算过,缺粮的事,也不是特别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脑海内念头飞转。
他们都说自己不如那个“逆孙”会治国。
如果就这般提醒了他,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孙”?
再说,万一“逆孙”对此早就清楚,做了准备,自己白操心一场,又反而显得自己治国更无能了。
我堂堂大明开国之君……
但若真有什么问题,还是要提醒的。
什么都不做,老朱又总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老朱的目光盯着那一堆《科学》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笔,展开纸张,刷刷刷写了起来。
吉垣在旁边看着,越看越觉不对。
皇帝陛下写的东西,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开口询问。
老朱写完,将笔放下,随即将写好的纸张折了起来。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吗?”吉垣连忙问道。
“不必了。”老朱摇了摇头,道:“去买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将咱写的东西,寄往《科学》期刊编辑部。”
吉垣顿时瞪大了眼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