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朱对此亦是非常清楚。
也一直想将豪绅势力清除。
为此,老朱多次大规模移民,效仿汉武帝的方法,迁富户大户豪绅去别的地方。
但因为种种原因,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历史上,明清两代,地方豪绅对地方始终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和控制。
皇权不下县,也意味着地方豪绅在实际上与国家分享了统治权力。
在朱允熥的计划中,是打算将徭役全部废除的。
日后国家要搞建设,全部付钱雇佣,而不是依靠免费的徭役。
如此一来,也可以实现“以工代赈”。
没有土地的穷人,能通过给国家做工养活一家老小。
还能用投资多少工程建设,来调节国民经济。
获得钱的穷人,会拿钱出来消费,从而形成经济正向循环。
但废除天下徭役,绝对是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首先,钱财开支激增。
货币投入量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由此带来的影响难以预知。
诸如物价猛涨。
即使国家能控制粮价,却绝对难以控制布匹等物资的价格。
这方面的生产缺口太大了!
现在老百姓大多数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穿三年。
更有甚者,很多衣服都成了传家宝。
婆婆传给儿媳妇,儿媳妇再传下一代。
一旦货币量供应上去,百姓拿着钱去改善如今的生活,这些物资的价格,立刻便会迅速炒上天。
因为棉花以及其他原材料供应限制,目前的衣服布匹生产,是绝对赶不上的。
其他许多物资亦是如此。
在物资供应量上不去,生产不能迅速扩大的前提下,单纯的增加货币供应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如果基层不再组织民众服徭役,其统治力便会迅速削弱,刚刚被压制的地方豪强士绅,又会趁虚而入,侵蚀基层政权,获取实际权力。
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影响。
……
某种意义上,对现在的大明来说,废除徭役比废除天下赋税的影响还要大。
这一步,必须要非常足够小心谨慎,而不是任性随心的决定。
然而,徭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杨士奇的话,说得很委婉。
今年无妨,但不能年年都这样。
恐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只是眼下朱允熥正是大展雄心之时,杨士奇身为其麾下谋臣,不愿在此时劝阻他,使其灰心丧气,才说出今年无妨的话语来安慰。
民间多半早有怨言了。
虽然朱允熥并没有增加徭役,但服同样的徭役,所做的事情不同,服役的地点不同,区别就会很大。
在本县,或者本乡境内,修修路,修缮一下衙门的房子,再或者是随着正式衙役去帮忙丈量田地等等,乃至许多整天无所事事,只是点一下卯,应付一下,也叫服“徭役”。
国家没有大动土木建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服的便是此类徭役。
在本乡本地干活,工作轻松,百姓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怨言。
可一旦国家有大工程建设,诸如建设大的城池,修长城,挖运河……那便需要背井离乡,前往指定地点服徭役。
两者绝对是天壤之别!
朱允熥如今大兴土木,建国道,修堤坝,建水库……百姓们要离家乡去服役,或多或少,会有些怨言。
杨士奇此前没说过,姚广孝的探听司没有呈报,百官的奏折里,也没有提及此事……大约只是因为事情还不严重,大家都十分默契的闭口不提。
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太孙殿下大力推动的。
大臣们不愿触怒眼下权倾天下的太孙。
杨士奇、杨广孝等亲信之人,亦不愿因为这样的事而挫伤太孙殿下的积极性。
所以,便出现了无人言说的局面。
若非齐泰在咒骂他时说出来,恐怕朱允熥现在还没有任何察觉。
这就是上位者困局。
很多时候,很难了解实际情况。
不要说久居深宫之人,就算是后世大城市的孩子,对农村的情况也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以致后世网络上有些人发表的对农村的评论,能让人啼笑皆非。
那还是资讯非常发达,人口流动众多的社会。
不同阶层之间的人,便已经难以理解对方的世界和生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