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三百二十五章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圣旨!【3 / 4】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此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高效的处理朝廷的各项政务军务。

朱允熥并不想开太多的朝会。

在他看来,真有什么事情要研究讨论,都需要先商量好了,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再开会决定。

更多的时候,开会只是走一个过场。

儒家将朝会看到比什么都重要,其真正的用心,在于利用朝会,形成舆论,压制君权。

试想,若君主单独召见某个臣子议事,那臣子是很难与君主相对抗,将不得不遵从君主的旨意,贯彻实行君主的意志。

反过来,若是在朝堂上,他们人多势众,可以相互壮胆,一起进谏,对君主形成强大的压力,形势便逆转了。

朝会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后世的一把手开会,往往都会先确定一个会议主题。

在开会之前,先单独分开进行个别讨论,达成一致。

开会的时候,将会议讨论的内容,牢牢限制在相应的主题范围内。

超出会议主题的问题,则一律不予过问。

如此,便能控制会议流程,掌控大局。

但这个时代的朝会,通常是没有啥主题范围的。

什么事都能讨论。

大臣们甚至还能事先商量,串通好了,等朝会的时候,一起向皇帝进谏!

通过这种集体施压行事的方式,来掌控君主,逼迫帝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就是大臣们特别喜欢朝会,对不开朝会,不上朝的皇帝深恶痛绝的原因。

他们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过朝会来折磨自己。

实际上,他们是利用朝会,来掌控君主,在实质上夺取君主的权力,实现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负。

朱允熥这两年,一直在琢磨权力的运转,也慢慢看透了这一切。

故而,他来勤政殿办公理政,对大臣皆是单独召见。

真要多召几人来议事,也是有确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题,不讨论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听司和大明情报局递上的国内外情报汇总,接着看军务处呈交的《军情速报》,以及政务处上交的《每日简报》。

以前编制《每日简报》是通政司的任务。

军政分制后,通政司也一分为二。

一半划归了政务处,另一半纳入军务处麾下。

与原来不一样,同时递交上来的,还有军务大臣和政务大臣在上面暂拟的处理意见。

朱允熥目光一扫而过,并不提笔批示什么。

军务处和政务处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义下发文件,领导展开各项工作。

他这个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批示。

这反而有好处。

首先,不做批示,军务处和政务处的大臣,也不确定他是否认真看过,是否知晓……只能按他全部知道来处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个“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将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则,谁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没看。

其次,皇帝没有做批示,那往下面传达的文件意见,便只代表军务处和政务处的意见,而不是皇帝的圣旨。

下面认为不对,还可以继续上奏辩解,进一步讲明情况,或者请求皇帝处理。

直接下发圣旨,若是搞错了,下面也不敢不听,甚至会因此而酿成更大的错误。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政务处和军务处作为总领文武大臣的机构,一般情况下,下面的官员也不敢反驳,不敢不听令。

另一方面是,圣旨不常发,才能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若事无详细,动不动就发一份圣旨,则皇帝的圣旨,慢慢就会丧失其“权威性”。

官员们收圣旨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不会再特别重视。

一般的事务皆是政务处或军务处处理,只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这个皇帝才做出批示,下面的人也好分得清轻重缓急。

事实上,在大部分事情上,朱允熥虽然给军务处或政务处下了旨意,可真正向下面传达指令的时候,反而会将这一点故意隐去。

仅以军务处或政务处的名义发文,下指令,而不是以圣旨的形式下发。

这也是为了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占据政治上的主动。

下面的人若有不满,也会骂军务处或政务处,而不是骂他这个皇帝。

如此一来,矛盾便转移到了军务处和政务处,而他皇帝的权威反而得到了维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