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三百五十六章 汹涌朝议,血书求救!【1 / 3】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大明日报》有意无意的宣扬之下,大明民间迅速涌起了对土地改革与税收体制的热议浪潮。

不要以为封建社会的民众尽是愚昧无知之辈。

实际上,一旦关乎自身利害,人便会本能地清醒过来,变得精明世故。

早在唐代,黄巢起义时就打出了“均平”的旗号,王仙芝更是自诩“天补平均”大将军。

到了北宋时期,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振臂高呼“等贵贱,均贫富”!

这些口号一经抛出,便立刻得到无数民众的拥护响应。

由此可见,在许多百姓的心底,早已存有这些质朴的思想观念。

王小波,李顺等人,才会一呼百应!

只不过,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压制下,多数时候,这些观念都被深藏于内心,隐而不发。

如今,随着报纸连篇累牍地刊载女真三部的土地改革与阶梯税制,许多百姓的心思,也跟着活络起来。

女真能施行这般制度,大明难道就不行?

再说,谁都知道,《大明日报》乃是当今陛下在潜邸时所办,如今更是成了名正言顺的官办大报,那《大明日报》上面刊登的文章,是不是代表着朝廷的意见呢?

或者说,至少是朝廷内部,某些大佬的意见!

一些有心人于是这样猜想。

这是朝堂内部,有人给出暗示!

有暗示,自然有人能看“懂”。

率先上书谈及此事的,并非底层的穷苦百姓,而是家境相对殷实的读书人。

在这个时代,能供养一人脱产专心苦读数十年,家庭条件定然不差。

不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豪门世家。

毕竟,无论何时,豪门望族在人群中的占比都极低。

这些读书人,大多出身底层,家中有几十亩薄田,些许家产,勉强可供其读书求学。

也仅此而已。

相较于那些没有田地,只能靠给人做长工,或是租种田地为生的贫苦人家,他们算得上富裕。

但若与豪门相较,却又显得穷困潦倒。

恰恰是这些人,对豪门有着极为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心怀怨恨。

他们既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犀利的诗句,也能发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悲叹!

反观真正处于底层的、最为贫困的百姓,多数早已麻木不仁。

少数尚未麻木的,也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故而,率先上书恳请朝廷效仿女真,改革税制的,正是这些“穷书生”。

按常理而言,书生并无上书言事的权限。

但自从朱允熥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之后,哪怕是底层百姓,也拥有诸多途径,能够写信进行“举报监督”,向朝廷有关部门控诉自身遭遇的不公待遇,举报目睹的贪污腐败行径等。

书生们一番合计之后,当即决定利用这些渠道,写信阐明自己的主张。

于是,一封封信函,如雪花般纷纷寄向大明都察院以及其他朝廷部门。

“某久读圣贤之书,心怀家国之念。今冒死陈书,实因目之所及,民间疾苦深重,心忧如焚,望朝廷诸公怜恤,能将此书代陈圣上,为天下苍生谋福。”

“当今之世,富者田连阡陌,膏腴之地尽入囊中,楼阁连云,奢靡无度。”

“其仓廪粟米陈腐,珍玩财货堆积如山,阡陌交通之处,皆为豪绅之产,家仆僮役成群,尽享荣华。”

“反观穷者,无立锥之地,茅屋破败,难蔽风雨。”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春耕夏耘,所得粟粒,大半纳租。”

“妻儿老小,啼饥号寒,瘦骨嶙峋,令人惨不忍睹。”

“土地兼并之害,甚于虎狼。”

“百姓无田可耕,沦为流民,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惨状时有听闻。”

“长此以往,国本动摇,民心离散,恐生大乱。”

“听闻梁国公于女真之地推行税制改革,对拥厚产之豪绅课以重税,使得财帛均衡,百姓得安,地方遂宁。”

“今我大明腹地,亦深陷此困境,何不效其良策?”

“恳请朝廷明察,对豪绅巨贾所拥大量田产、宅子征以重税。”

“一则可遏制其贪婪无度,聚敛财富之速,使其财富回流民间,纾解百姓困苦。”

“二则充实国库,以资水利、赈济等民生大业。”

“三则釜底抽薪,压制土地兼并之势,还田于民。”

“百姓得耕,仓廪渐盈,方能保我大明社稷安稳,江山永固。”

“某一介书生,位卑言轻,然不敢忘圣人之教诲,念及百姓困苦,不吐不快。”

“还望朝廷诸公以天下苍生为念,救万民于水火,上陈圣上,改革税制。”

“敬叩圣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