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200章 儒道修心,圣德参天地【2 / 2】

阑风伏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堂虚似有弦歌响,桧老真看手泽长。

夏先衍探查完成曲阜的灵源之地后,并没有离开济州而是去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灵源之地。在这里将为运河文化画一个句号。

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济州市汶上县南旺镇府前大街,是为保护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而在原址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南旺分水枢纽是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流经鲁西南的汶上县南旺地段时,因是制高点水浅难以通航,而汶上县北境的大汶河水源丰富,于是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鱼嘴,使得流水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解决了大运河水脊处水源的问题,并建龙王庙于分水处,称为 “分水龙王庙” 。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方的物资得到了极大的交流,使得北方出现了临清、聊城等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这也为明代政权迁都提供了条件。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华夏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考古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包括砖雕佛像 1 尊、明清铜钱 9 枚、陶瓷器残件 50 余件,琉璃和砖雕建筑构件 300 余件,如垂兽、走兽、仙人骑凤、套兽、基座、瓦当、滴水等,同时还清理出了祠堂建筑彩绘残片、灶坑等遗迹,以及 “宋尚书祠堂记”、明万历十六年 “圣旨碑”、“汶邑南旺镇分水龙王庙记” 等 20 余通明清重要碑刻 。

公园以汶运交汇口和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南至柳林闸,东至徐建口斗门。灵源在此孕育而生后,扩张至整座考古遗址公园。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夏先衍通过运河孕育的灵源,将运河沿线的历史变迁、人文传承、社会发展等脉络清晰地梳理呈现在了《人文经》之中。

夏先衍伫立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灵源之地,神识触及到灵源之中,仿若被一股无形之力牵引,瞬间,他的感知到了京杭大运河文化脉络。

运河一脉贯京杭,吴越荆襄入画堂。南北风情皆入韵,文源汇聚谱华章。至此大运河孕育的灵源,通过华夏守护之灵联系在了一起。

夏先衍从灵源之中看到了大运河的历史记忆,南起余杭,往昔舟楫穿梭、货物琳琅的盛景如光影般浮现,他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韵味在灵源深处悠悠荡漾,那是一种柔婉风情的独特气息。

随着灵源之中文化脉络延伸,途经无数城镇,每一处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各自的历史、民俗、技艺等元素融入这灵源的洪流之中。

直至北端的燕京,他感受到了大气与厚重,这里汇聚了来自南方的灵秀与多元文化,又沉淀出北方独有的雄浑与威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在灵源里化作深沉的律动。

这贯穿南北的文化脉搏,在灵源的世界里有力地跳动,那是千年大运河所承载的岁月精华与民族智慧的奔腾流淌,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宏大交响。

调查完大运河灵源后夏先衍一行人进入泰安。过了大汶河后,一行人来到大汶口文化遗址灵源之地。

大汶口遗址距今 6400-4500 年之间,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遗址总面积 80 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 2-3 米 。平面范围略呈东南 - 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北岸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南岸约 20 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1959 年 6月在汶河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 5400 平方米,清理墓葬 133 座,出土随葬品 2100 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 年、1978 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 1800 平方米,发现墓葬 56 座、房址 14 座、灰坑 120 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6 月,又在遗址中部、大汶河北岸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居住区,并清理了房址 7 座。

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如红陶兽形壶、白陶鬶、网纹彩陶背壶等。

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其中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制陶水平。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证实了山东龙山文化是一支有独立来源的文化,打破了当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刷新了华夏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

夏先衍从大汶口博物馆中看到了大汶口文化的演变。

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差异巨大,有的墓中随葬大量精美陶器、玉器和猪头骨等,而有的墓则十分简陋。这表明私有制已产生并发展,为后续阶级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华夏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合葬的墓葬形式,这体现了父系氏族社会中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的确立,男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改变了此前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图象文字,如一些刻在陶器上的象形符号,是华夏文字起源的重要环节之一,体现了华夏文字从简单符号到复杂表意文字的演变过程。

在这灵源的世界里,夏先衍神识看到了灵源中伸出了丝丝缕缕的脉络,犹如无形的丝线,将这些华夏文明起源之地的灵源紧紧相连。

原本因空间相隔而各自璀璨的西侯度文化、观音洞文化、山顶洞人文化、仙人洞文化、河套文化、上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众多华夏大地上的这些远古文化遗址孕育的灵源。

此刻他们已经跨越了距离的阻碍,连接起来。就像远古时代文明的演化一样,这些文化遗址向夏先衍展示了华夏文明的演化历史。

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华夏文明起源的宏大交响。

那交织的灵源脉络里,正孕育着日后华夏大地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