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吃肉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虽然他不是专业的,但大概他还了解的。
“在现代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将苏-27这样的经典四代战机进化为五代战机,需要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变革与升级。”
“这不仅涉及到对现有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在设计理念、材料科学、电子系统等多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从隐身设计、动力系统、航电系统、武器系统、飞控系统以及材料与结构优化等多个维度完成对苏-27进化为五代战机的改进方向。
“隐身性能是五代战机区别于传统战机的关键特征之一,对于苏-27的改进而言,隐身设计的优化至关重要。”
“苏-27原有的机身布局在隐身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需进行翼身融合设计的深度优化,使机翼与机身的过渡更加平滑自然,形成一体化的融合体。”
“这不仅能够降低空气阻力,还能有效减少雷达波的反射。”
“通过精确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和风洞试验,确定最佳的融合过渡曲线,确保在提升隐身性能的同时,不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
“苏-27圆形机头在雷达反射方面较为明显,需将其改为菱形或多边形。”
“这种设计可以改变雷达波的反射方向,使其向其他方向散射,从而降低正面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同时,新的机头形状也能为安装尺寸更大、性能更强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布局。”
“机翼作为飞机的重要部件,其设计对隐身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一方面,适当增大机翼前缘后掠角,从苏-27的45度左右增加至48度 - 52度左右,这样可以降低超音速飞行时的波阻,提升飞机的高速性能,同时在大迎角飞行时,也能改善飞机的气动特性,减少机翼表面的气流分离,进而降低雷达反射。”
“另一方面,对翼尖进行特殊处理,将原有的方形翼尖改为尖削形或采用翼梢小翼。”
“尖削形翼尖可以减小翼尖涡流,降低诱导阻力。”
“翼梢小翼则能在改善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同时,减少翼尖部位的雷达反射。”
“苏-27的尾翼设计在隐身方面也需要进行重大改进。”
“将垂直尾翼改为倾斜式,倾斜角度在20度 - 30度左右,这一改变能够有效减少垂尾在水平方向上的雷达反射面积。”
“此外,采用双垂尾设计,不仅可以增加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还能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进一步降低雷达反射。”
“对于水平尾翼,可适当减小其面积,并采用后缘锯齿状设计。”
“减小面积可以降低飞机的整体重量和雷达反射源。”
“后缘锯齿状设计则能通过散射雷达波,降低平尾对雷达波的反射强度,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和俯仰操纵性能。
“进气道是飞机隐身设计的难点之一。”
“将苏-27的直筒形进气道改为s形进气道是关键的改进措施。”
“s形进气道能够使进气道内部形成弯曲结构,避免发动机风扇直接暴露在雷达波下,从而有效减少雷达反射。”
“同时,为了改善进气道内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需要对进气道的内壁进行光滑处理,并采用先进的进气道调节技术,确保在不同飞行状态下都能为发动机提供稳定、高效的进气。”
“此外,对进气道唇口进行优化,采用钝前缘设计,增加唇口半径,降低唇口对雷达波的反射强度,提高进气道的隐身性能和抗畸变能力。”
六代机在隐身、航电、动力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远超苏-27所处的技术水平。
例如,六代机需要更先进的全频段隐身技术,不仅要对传统雷达波段隐身,还需应对日益发展的米波雷达等新型探测手段,而苏-27的设计并未考虑此类需求。
在航电系统上,六代机要求具备高度智能化的综合航电系统,实现多传感器深度融合和自主决策,这与苏-27的简单航电架构有巨大差距。
技术达不到,否则林耀东会直接给出六代机的研发方向。
当然,林耀东给出的外形设计,就算在五代战机中也是佼佼者。
听到林耀东的话,除了克留科夫外,安东诺夫、谢尔盖,包括艾米莉都陷入沉思中。
“这个方案完全可行。”最终安东诺夫给出结果。
当然可行,这可是华夏2020年的五代战机外形。
“林大将,大才!”谢尔盖教授和克留科夫同时对林耀东竖起大拇指。
果然,成功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会成功。
就算将林耀东放进科研团队,也绝对是佼佼者。
至于林耀东口中的别人出具的改造方案,纯粹是胡扯。
他们就是研发方面的顶尖人才,包括联盟和米国都没有五代战机。
谁给出具改造方案?而且还是基于苏—27进行改造。
米国专家能拿到被联盟重点保护的苏—27的深度资料吗?
至于为什么不说是联盟的人?
如果是联盟的人,林大将会费劲巴拉的告诉他们?
直接调人就可以了。
现在整个联盟,如果林耀东想要一个人。
就算是加盟国的主席,也得给林大将屁颠屁颠赶过来。
慢了都不行!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方案出自林耀东!
这一点,不止谢尔盖知道,安东诺夫和艾米莉,其实就算是克留科夫也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