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咸阳宫大殿之内,庄严肃穆。
赵凌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朝服,身姿挺拔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
扶苏虽尚无具体官职在身,但赵凌特意安排他坐在下首极为尊崇的位置,参议朝堂政事。
其所处之位,尊崇程度仅次于丞相之位。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如蒙武、王绾这般朝堂重臣,对此也未提出任何异议。
在这咸阳城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彼此交织渗透,消息传播极为迅速。
朝堂之上,除了扶苏与儒家门生之外,已有不少人知晓常奉府内发生的种种事宜。毕竟咸阳城就这么大,没有绝对能封锁住的秘密。
然而,这些人都心照不宣,纷纷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
“朕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有要事商议。”赵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沉稳而有力。
“朕决定,若有人能让十户人家皆能吃饱穿暖,或是能教导百人识字,并默写任何一本学术典籍者,皆可将此事上报于朕。
朕将亲自撰写其生平事迹与功绩,命人在当地立下功德碑,将其事迹镌刻于上,以供后世之人瞻仰铭记。”
相较于在常奉府所说的内容,此次在朝堂上,赵凌特意增加了一点:任何学术典籍,而非局限于儒家典籍。
这看似只是简短的一段话,却让整件事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却意味着,并非只有儒家门生才有机会参与此事,诸子百家、士族勋贵等各方势力,都能投身其中。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众人,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但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进行反驳。
毕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众多勋贵皆在,若是只允许儒家做这件事,儒家恐怕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孔鲋和淳于越暗自揣测,觉得赵凌也是无奈之举。他们认为赵凌原本是想独尊儒家的,只是扶苏提出了不同意见,当着勋贵世家的面,赵凌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
甚至他们觉得,赵凌这样做还是在为儒家考虑。
如此“圣明”且照顾儒家的君主,他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忠心效命。
一旁的扶苏静静听着,心中微微一怔,看向赵凌的眼神也不禁发生了变化。
在扶苏看来,若是任由儒家一家独大,假以时日,百姓受了儒家的恩惠,乡里郡里的功德碑上都刻着儒家门生的名字,那么儒家的影响力将会急剧膨胀。
届时,朝堂上儒家提出的建议和做出的决定,赵凌必然需要慎重考量。
儒家虽不掌握兵权,可一旦其计划实施,便会掌控底层的舆论导向,甚至控制百姓。如此一来,郡县乡里的官员又该如何应对呢?
正如淳于越等人突然觉得扶苏不似之前那般亲近,扶苏此刻也对儒家有了新的看法。
尤其是在被贬到上郡冷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经历了嬴政驾崩,以及近两日儒家门生对他的态度转变,这让扶苏开始对儒家的理念产生了质疑,进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父皇生前要大力打压儒家呢?
以扶苏的聪慧,只要不再对儒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索,其中的缘由便不难理解。
嬴政一心想要以法治国,削弱儒家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而赵凌之前在常奉府宣称要以儒学为尊,还打算让儒家门生在乡里郡里建立功德碑以名留青史,这显然与嬴政之前推行的政令背道而驰。
真要是按照赵凌所说的去做,不出十年,儒家在大秦的影响力恐怕将足以动摇大秦的根基。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赵凌面色沉着,可内心却暗自欣喜,他其实就盼着有人站出来反对。
一旦有人提出反对,他就正好顺势允许不止儒家一家去做这件事。
大秦的勋贵众多,有钱又有学识的世家大族更是不少,他们怎会眼睁睁看着儒家一家独大呢?
大家相互竞争,形成“内卷”之势,这才是赵凌真正期望看到的局面。
正所谓求上得中,如今在扶苏提出异议之后,这样的局面儒家依旧能够接受,说不定在他们心中还对赵凌感恩戴德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