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径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来呢,宁野并不打算展开讲。
毕竟,今天可是星期六诶!大家是出来玩的!还要上课算怎么回事?
可架不住一车的人都满脸期待地看着他。
这些古人也真是好学,眼里的求知欲都快漫出眼眶来了,宁野也不好扫了大家的兴致。
“这个话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学校再多来点人,我再统一给大家伙讲讲,你们也好好利用这次出来玩的机会,多多观察后世,先建立体感,再学理论,感受会更加深刻。”
系统仿佛知道这一路将会充满知识的投喂,贴心地在大巴车里准备了话筒。
宁野拿起话筒,他的声音瞬间被放大。
所有人都跟坐在他旁边的赵顼一个反应,眼珠都快惊讶得瞪出来了。
“要解释什么是科学技术,我们现在坐的车,包括我手里能放大声音的话筒,就是科技的具象化载体。”
其实,我国古人并非不懂技术。
造纸术(西汉已出现)、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火药(古代炼丹家偶然发明,宋朝开始应用于火器)、指南针(战国时就已出现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这可都是咱中国人发明的。
但是,实验方法的相对缺乏是一大问题。
我国古代总体上还是将技术当成奇巧淫技来看待,对科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记录以及技这一层面的应用,对底层规律也就是科的探索略有不足,近代意义上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普遍。
说到底还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浓厚。
只要看看现在家长对自家孩子看所谓“课外闲书”的态度就知道了。
「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即便是距离扶苏刘据两千年后的后世家长依然会问这样的问题。
此外,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也很不同。
中国古代的确有很多零散的知识和技术成果。
比如《墨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就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但总体来说,缺乏像牛顿力学那样具有高度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框架,零散的知识没有被整合成一个类似西方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更多还是以经验和技术的形式存在。
“其实,早在先秦,荀子就在《劝学》篇里解释了这一现象。”
“宁校长。”
扶苏当即举手,“你说的可是这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没错,虽然这篇是劝学的,但用来解释人们利用科技,也能说得通。”
宁野挥了挥手,“我手里的这个话筒就是如此,有了话筒,我就不用很大声音说话,不仅你们能听得清楚,我也可以省点力气,这就叫善假于物。”
有了古人的名言背书,又有现代的科技验证,一车的人,哪怕是没怎么读过书的牛富贵和隆三,也都听明白了宁野的意思。
“那生产力又是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苏轼是个实干派,他在杭州时做了很多民生工程,生产一事他并不陌生,但却不太理解生产力是个什么概念。
“这个问题很好,但也很大,今天我不过多展开。”
“简而言之,生产力,就是人们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我就以大家熟知的种地来解释吧。”
讲到这里时,正好大巴车路过一片肥沃的农田。
此时正是夏收季节,众人透过玻璃窗向车外看去,只见一眼望不到头的水稻田里,居然没几个人,只有两辆会动的铁疙瘩,有人坐在里面,开着铁疙瘩在田间移动。
“你们中有没有人种过地?”
宁野问。
车里举手的人不多,也就牛富贵、隆三,还有,嗯,果然有咱们苏轼,不愧是历史上未来会有一块名为“东坡”的耕种之地的男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